廖俊仁 副組長
![]() |
過去,臺灣在生技領域中始終扮演跟隨者的角色,然而由 廖俊仁所帶領的骨科技術團隊,以創新技術研發為導向,與臨 床醫師通力合作,成功研發出獨步全球的「關節軟骨修復技 術」,逆轉了以往技術輸入國的形象,並成功提升國內生物科 技在國際上的地位。 |
開創軟骨修復技術 寫下台灣生技技術
關鍵技術菁英獎-工業技術研究院生醫與醫材研究所副組長-廖俊仁
※現任職台灣生醫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文/鍾碧芳
關節軟骨組織是人體中極具特殊性的組織,由於沒有血管、 淋巴系統及神經組織,一旦受損,通常不會有感覺。也由於它的 細胞修復再生能力差,往往等到感覺有異或出現疼痛時,已經出 現磨損, 疼痛訊號往往來自軟骨下層血管、神經密佈的骨骼組 織,這時關節也將失去原有的多功能。過去,對於大面積的軟骨 組織損傷,無法靠外科手術治癒,只能選擇切除受損關節並置換 人工關節,但是人工關節壽命有限,十多年後就需要重新更換, 患者苦不堪言。
1994年,瑞典哥特堡大學的布里特伯格(Mats Brittberg) 等人,研究出自體細胞移植技術,將體內的軟骨移出體外培養, 再開刀植入讓其生長, 才發現軟骨損傷並非完全不可治療。不 過,這項技術卻需動2次刀,且過程繁複又可能有感染的風險,再 加上價格高昂,適用度並不高。
突破體外培養縮短手術時間
第一屆關鍵技術菁英獎得主—工業技術研究院生醫與醫材研 究所副組長廖俊仁表示:「醫療產品的創新,往往源於醫師的臨 床需求與新想法。」基於解決臨床醫學上所遇到的問題,工研院 於2004年與臺大醫院骨科部合作,由臺大醫師提出需求,工研院 依此研發「關節軟骨修復技術」,不僅大幅縮短病患在手術台的 時間,只需30分鐘便可完成,更免除以往需體外培養的風險,病 患也不需往返醫院開刀兩次,復原狀況良好。
這項技術的成果不僅如此, 還能提前解決關節老化所帶來 的不適,達到早期修復軟骨生長的目的。廖俊仁用最簡單的比喻 解釋:「假設你現在有蛀牙,應該不會想等到牙齒爛掉後再處理 吧!如果可以提早填補修復,當然最好。」
從大學一路唸到博士學位, 廖俊仁始終在醫學工程的路上 努力深耕。為何會走上研發之路?甚至以骨科技術為主要研究方 向?他笑笑說:「碩士班期間,我幾乎都在臺大醫院裡跟著骨科 醫師做研究,也在臺大醫院的骨科做了好幾年的助理。」
醫學工程最強調的是與臨床醫師合作,才能發展出真正能解 決病患困擾的產品。當時就讀中原醫學工程碩士班的學生都被分 配至臺大的醫工中心(現在的臺大醫工系)進行研究,這也開啟 了廖俊仁日後在骨科的醫療器材專業研發之路。
也就是這種以臨床醫師的需求為導向的思考方式,才能完成 符合醫界所需且能被市場所接受的生技產品。廖俊仁經常以飛行 員及工程師來比喻他和臨床醫師間的關係:「醫師就像飛行員, 懂得開飛機,也知道哪種機型好開、缺點在哪?但卻不會設計飛 機;而我們雖會設計,但不會駕駛,這種合作關係相輔相成,才 能造就今天的成果。」
在生技醫學的研發上,若空有創新想法,而不能運用在臨床 上,也是徒然。對廖俊仁來說,醫療產業是他的夢想,他希望研 發成果能夠真正運用於人體上,解決病患的問題。但從有想法到 實際臨床應用,其間勢必面臨許多關卡,這個過程中有許多讓人 想要放棄的藉口,難就難在如何堅持下去。
在這樣的難度下, 是何種力量支持廖俊仁持續前進? 他直 言:「醫療相關研究之所以失敗,大部份原因都是沒有堅持,有 太多理由可以說服自己走不下去,不過,我很幸運的是,身處的 環境是一步一步逼著自己往前走。」
創投看好譽為全壘打計畫
8、9年前,骨科在臺灣生技發展上並沒有受到很大的重視, 畢竟相較於其他科別疾病,這門科學看似學問不深,且對生命安 全沒有立即性的影響,因此,相關研究並未受到太多重視。
廖俊仁回想當初開始研究時, 確實沒有得到很多的經費補 助,直到有次國內生技創投領航者張有德博士來到工研院,在聽 取他的簡報後,指出該計畫為「全壘打計畫」,並大為讚許他對 骨科的深入了解,才讓這個研究有了發光的機會。
直到現在,廖俊仁仍相當佩服張有德博士的眼光精準,能在 當時就一眼看出這個計畫的可能成效,也相當感念他對此計畫的 支持。
除了執行工研院的研發計畫外,廖俊仁也積極協助業界的產 品研發,而在他的輔導下,業界投入骨科醫材的直接研發金額更 高達新臺幣2億3千萬元,間接投入的金額也將近新臺幣10億元。
技術原創逆轉臺灣生技態勢
而工研院的骨科技術團隊, 也在廖俊仁主導的創新技術發 展下,逆轉了臺灣高階醫材的產業鏈,從過去代工的型態邁向品 牌創新的自主模式。「這對臺灣是一個很重要的指標,我所做的 『關節軟骨組織修護』只是解決骨科臨床的一個問題,但它代表 的意義卻是,臺灣的技術能在國外發光,連技術先進的美國業者 都來臺灣尋求技轉,這種技術原創的成就才是最值得驕傲的。」 廖俊仁侃侃而談這項成果帶來的效益。
的確,過去國內的臨床實驗總是遵循國外腳步,少有本土創 新,而這項技術整合了國內骨科醫材製造業,並克服臺灣衛生主 管機關的法規障礙,更吸引國外大廠來臺;以破紀錄的技轉金要 求技術轉移並設立子公司,不僅讓我國由技術輸入國逆轉為輸出 國,也因此激勵了國內相關單位的創新技術研發。
目前這項技術已進入臨床試驗階段,預計2年後能上市應用, 廖俊仁將這段歷程視為一次獨特的經驗,而這個經驗也同時彰顯 臺灣生技醫學已獲得國際肯定,更為臺灣產業帶來實質的經濟效 益,能獲得第一屆國家產業創新獎的關鍵技術菁英獎,廖俊仁的 確實至名歸。
感 言>廖俊仁 副組長
生醫產品的開發是一條相當艱辛之路,在過程中會遭遇許多 的困難與挫折,要放棄非常容易,然而要鍥而不捨,堅持到底, 則需有相當大的毅力與勇氣。研發的創意來源,也並非來自神來 奇想,或天縱英明,而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挫敗中,發現問題解決 問題,迂迴曲折,最後才能抵達那條無人之徑。此外,尚需無比 的耐心與決心,醫療產品的開發,快就是慢,慢就是快,心思細 密,按部就班,不用回頭,就是一條捷徑。在此非常感謝臺大江 清泉醫師及其團隊,以臨床需求為導向,一路引領臺大醫院與工 研院的團隊,面對問題解決問題,一步一腳印,將產品技術由概 念,推進到臨床試驗的階段,為軟骨損傷病患提供一個可早期治 療的選擇。同時也要感謝與我一同並肩作戰的工研院骨科醫材組 的同仁,此產品技術的一點一滴的進展,都是你們實驗衣或無塵 衣下的汗水所累積而成,此付出早已超出工研院所交付給你們的 任務,而是你們心中那份對提昇臺灣生醫產業的赤忱之心所致。 我也很感謝我的妻兒與母親,能讓我能無後顧之憂,全心投入工 作, 在我遭遇困難與挫折時, 支持我向前努力, 克服困難與險 阻。
圖片列表
- 發布日期:2015/11/17
- 最後更新時間: 2024/05/06
- 點閱次數: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