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虎尾科技大學精密機械技術研發中心

精密機械關鍵模組化基礎技術-2(團隊類) 台灣精密機械產業一年產值高達新台幣九千多億元,被視為國家第三個兆元產業的頭號候選。在輝煌數據的背後,有無數產學合作的努力 成績。其中,虎科大精密機械科技技術研發中心屢屢研發出性價比極高 的機具量測儀器,協助業者競逐國際市場。且讓我們探究該中心如何以 獨特的服務力至上經營觀,培養出一批忠實的夥伴企業,實現支持在地 產業發展的創始初衷。

 

專注在地型科專 利用服務力串連工具機價值鏈

工業基礎技術深耕獎-虎尾科技大學精密機械技術研發中心


文/鄭洵錚

做為台灣第一批奉教育部命令成立的技術研發中心,虎尾科技大學「精密機械科技技術研發中心」(以下稱為精密機械技術中心)十年來,與中部精密機械產業的長足發展,關係密不可分、貢獻有目共睹。

尤其在工具機相關的系統設備和量測技術方面,精密機械技研中心提供少見但完整的產學服務價值鏈─從選題、基礎技術研究、系統設備到試生產(pilot run),甚至獨立為新創公司,十年累積的功力透過紮實的服務力,伴隨工具機產業一次次迎向嚴峻的市場挑戰。
 

技術深耕 五虎將產值破30億元


2012 年,該中心彙整研發有成的五項基礎技術成果,申請角逐、終而榮獲經濟部產業創新 獎的「工業基礎技術深耕獎」,這給了研究團隊高度的肯定。帶領精密機械技研中心的虎尾科技 大學工學院院長覺文郁博士表示,「我們一直都沒忘記自己的定位及任務,就是要執行在地型科專,對提升精密機械技術做出貢獻。」

在名為「精密機械關鍵模組基礎技術」的參選標的五虎陣容中,「多軸機具校正模組技術」是最成熟、技轉數量最多的代表作,產值年約新台幣2 億元以上。而結合工研院直寫與壓印技術團隊研發出的精密定位和光機電整合技術,目標直指大行程奈米圖案加工技術,產值約20億元; 光學雷射四象儀量測系統,協助工具機廠商提高二米以上行程機台的安裝精度,已有五家廠商使用,產值約3億元;光學旋轉多自由度量測系統,解決工具機角度定位精度的問題,預估每台調校過的機具至少增加100萬元的附加價值,每年產值約2億元。

另一方面,精密機械技研中心也在綠色製程有所斬獲。一項在實驗室已進入測試階段的「自動鏟花技術」,整合了自動三維鏟花和量測功能, 不但擺脫使用紅丹之類不利環保的染劑,也因為 鏟量合一的自動化作業,為當前鏟花工作無人問津的困境帶來新的解決方案,預估三年內的每年產值達5億元。

為了提升產品精度和減少加工時間,五軸工具機逐漸成為加工機市場的主流。尤其同等級的三軸和五軸工具機價差高達6~10倍,更使五軸成為兵家爭之地。但業界對五軸工具機檢測儀器的ISO標準規範,遲遲未定案,於是給了精密機械技研中心一個好機會。

該中心研發出的這套多軸機具校正模組檢測技術,是國際第一套採用光學方式建構的量測系統,也是第二個符合最新ISO/CD10791-6國際標準草案制定規範的系統,已實際通過國內各大廠、超過30台五軸工具機的測試結果,可有效提升五軸工具機的性能達50-200%,讓五軸同動誤差在40微米以下。

但精密機械技研中心並不是把檢測儀器交付給廠商就完事,而是記錄了600台次的現場檢測數據、累計約50則用戶的回饋意見,建立一套五軸檢測系統的知識庫,讓新使用這套檢測儀器的廠商能很快上手穩當操作。這是覺文郁的技術深耕法則之一,「從精密機械技研中心技轉出去的,不只是一台儀器、一套控制軟體,更重要的是有系統的Know-How知識庫,可吸取資訊,也可回饋意見。」

精密機械技研中心的服務團隊還有個任務, 就是帶回產業界其他的委託案,提供中心另一回 合的自我提升。覺文郁表示,「我們希望廠商一邊使用,一邊挑出問題、回饋給我們。來自用戶的意見能補足我們在實驗室的可能盲點,而台灣五軸工具機業者在全球市場的份量,也讓我們收集到的使用回饋深具價值,這種良性循環是我們精進技術的重要動力。」
 

服務做得好 訂單水到渠成


精密機械技研中心能走到今天的成績,要歸功於「對的」營運模式。覺文郁帶領團隊實施 「pre-service」,先不談錢、先做技術服務,有耐心地協同廠商的技術人員不斷調校、修改程式,把他們的工具機調整到最精準的運作狀態才放手轉交。

這樣的免費服務並沒寵壞廠商,反而讓他們願意分享實務經驗,有想法也會知無不言,讓五軸檢測儀器得以精益求精,後續也會實質回饋給精密機械技研中心。覺文郁笑說,「通常廠商在第一台五軸工具機可能會說沒錢買檢測系統, 但我們做到這個掏心掏肺的程度後,廠商幾乎從第二台機器就開始買單,接下來的訂單就沒間斷 了。」

鑽研工具機量測領域十多年,覺文郁帶領的實驗室與產業的關係,也是一步一腳印踏實構成的。「說實話,早期產業界對我們的量測儀器是抱持懷疑態度的,他們寧可花大錢買德、日的儀器,也不願輕易嘗試。」

然而覺文郁帶領團隊用苦行僧的耐力,鍥而 不捨挑問題找答案─把量測儀器送到用戶工廠安裝使用後,就不斷追問廠商哪裡不滿意,用戶講得出來,就改得過來。「我是用謙遜的心態看待、 經營產學關係,這七、八年走來一直沒忘初衷, 要做在地科專、貢獻本地產業。」覺文郁欣慰看到,中心的團隊現在去服務廠商可是備受禮遇, 大家搶著要。

任何基礎技術研究都脫離不了人才和經費兩個元素。精密機械技研中心的經費來源,除了政府端的挹注(包含教育部配合款、技術處科專補助金),七、八年累積的技轉金加上產業委託案收入,讓他們的財務得以自給自足。

該中心的團隊成員從博士後研究、專任工程 師到碩士研究生、大學部學子加起來約有50 ~ 60 人,陣容不小。覺文郁自信表示,「我曾盤算過,僅靠存放在學校專戶內的技轉金,這個組織可以自給自足五年,都還有飯吃。」這番話也顯示精密機械技研中心的研究成果確實在產業深耕的例證。

當被問到精密機械技研中心如何保持研究動能呢?除了學術期刊的資源外,覺文郁更重視來自國內外產業的資訊分享。他表示,「台灣工具機業者本身就在設計代工的供應鏈當中,對終端 市場需求很敏銳。」中心與他們維持緊密互動, 就能掌握國際工具機趨勢,不落人後。

另一方面,中心的研發成果也吸引不少外國廠商的注意,覺文郁表示,「目前幾乎每個星期都有一組外國訪客前來參觀實驗室,他們看得很詳細,我們也藉機挖掘一些沒想過的需求,我樂見這種有意義的互動交流。」
 

團隊自立門戶 全力支持


當種子成熟,新創事業也只是水到渠成。相 對於大多數研究單位很少參與或執行產學合作計 畫後續的「試生產(pilot run)」作業,虎科大的精密機械技研中心在選題研發時,特別重視後續試生產。相關業者一開始就參與研發過程,雙方密切互動,有了成果就會商討出原型模組,經過再三調校才真正交機給業者上線啟用。覺文郁表示,「這就是精密機械技研中心獨到的產學合作模式,從選題到產品量產的最後一哩路,全程不缺席。」

因為具備研發至商品化的能量,2011 年七月,該中心負責國家型奈米計劃和經濟部學界科專計劃的八人團隊,在銀泰科技獨資支持下,成 立新創公司豪篆微機電(股)。

覺文郁對子弟兵的自立門戶大表支持,他認為唯有產業的主流技術才能賣錢,創業投入商業市場會讓人加速成熟,尤其量測系統要變成有價值的技術品牌,還得加入工業設計、行銷溝通的體驗介面,走出實驗室才知道自己缺少哪一塊拼圖。他表示,「而且豪篆公司也有新的委託案回 饋到中心,雙方形成良性的循環。」

工具機是母機,提升母機精度就能提升所有生產設備的精度,責任很重大。展望未來,覺文郁提出三願,首先希望實驗室的團隊要保持健康,因為工作壓力很大,責任也很重。其次,營運有盈利,財務能獨立自主;第三,除了組裝設備外,還有探索殺手級應用的能力,「當然,我也感謝這十年來支持精密機械技研中心的廠商、 老師、學生,還有經濟部技術處。」
 

感 言>覺文郁 院長

「國家產業創新獎」主要是以「創新」為主軸,獎勵一般企業、中小企業、大專院校、 法人研究單位及個人,善用台灣既有產業優勢,整合科技、服務及多元文化所產生之創新成效及產業貢獻。民國100 年起設置至今已進入第二屆,相關獲獎組織與個人亦累積一定研發能量,符合經濟部「國家產業創新獎」鼓勵「創新」之宗旨。如此重要之涵義,也是一位科技人應該追求之目標。而「國家產業創新獎」之肯定,實際上亦是等於國內最高榮譽之認定, 肯定其具備對產業創新之研發能力。

本團隊「精密機械科技技術研發中心」至今已成立10 年,且配合中部科學園區發展特色與中部地區為國內工具機相關產業集中地,長期以來皆以工具機產業與前瞻性精密產業關鍵技術研發為主體與產業進行合作。至今接受協助、技術轉移或委託研究廠商至少30 家,如: 東台、亞崴、程泰、大立、百德、台中精機、永進、奕達、建德、台勵福、福裕、發得、台灣麗馳、源台、銀泰、中強、鼎元、精密機械技術研發中心、工研院等,透過技轉及委託研 究具體解決業界問題,相關技術衍生產值應有數十億元,提供精密機械由A 升級至A+ 之主要武器。進一步成為國內產業之關鍵創新動能,讓「生產製造的台灣」成為「創新樂活的台灣」, 共同啟動創新的扉頁,開創嶄新的黃金十年。

檔案下載

  • 第二屆 國家產業創新獎:爭鋒 PDF9.14MB,下載216次
  • 發布日期:2016/07/15
  • 最後更新時間: 2024/05/06
  • 點閱次數:101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