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陳瑞青 組長

陳瑞青-2(個人類) 藥技中心腹瀉型腸激躁症的植物新藥研發計畫已完成技轉,陳瑞青覺得既榮幸又驕傲;榮幸的是,能在藥技中心從無到有完成此項計畫, 驕傲的則是,該項相關藥物在全球醫藥界的成果相當稀少,而她卻能領導一個團隊完成此項藥食同源、一藥多用的開發計畫。

 

以製藥救人為職志 開發腸激躁症植物新藥

青年創新希望獎-財團法人醫藥工業技術發展中心 陳瑞青 組長


文/江欣怡

腸激躁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簡稱IBS)一直是許多人生活中難以啟齒的困擾,根據研究,它在全球盛行率高達10%至20%,其三種表現型式分別是便秘型、腹瀉型,以及這兩者狀況交互出現。然而,由於目前醫界還找不到腸激躁症的確切病因,所以專用治療藥物極少,而且這些少數藥物臨床副作用大、適用的病患性別族群受限,另外,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在2012 年5 月頒佈法規指引,再度強調腸激躁症治療用藥開發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希望能盡快滿足患者的需求。

腸激躁症藥物的市場規模之大可以預見。根據GlobalData 2011 年的研究報告指出,預估治療腸激躁症的藥物未來將以年平均11.7%的速度大幅成長,到了2018 年,市場產值將有16億美元。其中,腹瀉型的腸激躁症(IBS-d)藥品,包括目前市值4980 萬美元,以及市值2558 萬美元的Alosetron 或Ramosetron,都將以每年兩位數的速度增長。

不過台灣至今仍無法引進上述藥物,因此若能早期開發出安全、有效的藥物,將能在台灣腹瀉型腸激躁症藥物市場上快速建立利基。

少時病弱 萌發研究藥物念頭

為此,財團法人醫藥工業技術發展中心(簡稱藥技中心)早在多年前便規劃腸激躁症藥品開發計畫,這是一項藥食同源開發藥材計畫,不僅可突破最困難的活性成分萃取,並能建立台灣第一個腸激躁症活性篩選平台,有效解決腸激躁症病因複雜,無法以單一模式進行藥物篩選的技術瓶頸。

此計畫在2014 年1 月完成技術轉移,創下藥技中心有史以來最高的技轉金額,這項成果背後的主導者,即是加入藥技中心短短5 年的天然藥物研發處組長陳瑞青。

從大學到博士階段,陳瑞青念的都是藥學。她之所以選擇開發藥物為終生職志,主要是因為小時候身體孱弱,「我從小身體就不好,動輒感冒、過敏,當時又沒健保,得花家裡很多錢看醫生、吃藥打針,於是就想如果以後自己學會養生,還懂得怎樣治療家人,該有多好。」陳瑞青回想初衷。

在臺大藥學系念大二的那一年,陳瑞青看著同學相繼申請進入實驗室擔任暑期實習生,於是她也找上導師,談及自己「希望能開發藥物、希望能救人」的夢想。在老師的建議下,陳瑞青走進了藥理所林琬琬教授的實驗室,此後便一頭鑽進藥理世界。

那時候的她還懵懵懂懂的,「什麼都不懂,每天只知道跟著學長有樣學樣,學長要我看細胞,我竟然就用雙眼盯著看,連顯微鏡都不懂得用,而且實驗室也常被我弄得一團糟,每天都要小心別讓實驗用的白老鼠到處亂跑,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對藥理卻越來越感興趣。」大學時代的實驗室生涯對她來說是個啟蒙,之後順利甄試上碩士班、隔年又直升博士班後,在不斷遇到阻礙中,她對藥理學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

突破障礙 找到關鍵解決方法

「進入博士班後,老師開始要求你獨立思考,也對你的要求更嚴格,我開始覺得適應不良,一度想退學,所幸同學不斷鼓勵我,再加上自己也做出了一點成績,才有了繼續研究的動力。」在博士班階段,陳瑞青曾在國際知名期刊上發表過6篇論文,其中有4篇是第一作者,遠超過系上要求的2篇就能畢業,能有這樣的好成績,其實是來自於恩師的不斷鞭策。

2008 年底,完成博士後研究的陳瑞青加入藥技中心,陸續參與了幾項進行中的計畫,如抗憂鬱、止咳等植物新藥開發。隔年,陳瑞青接下了重任,從頭開始規劃腸激躁症植物藥的研究計畫。「其實這要感謝前任處長、現任合一生技董事長柯逢年,他先前就規劃這個題目,有了這麼好的研究方向;以及長期以來總經理羅麗珠的栽培、支持與信任,我們才能把路慢慢鋪出來。」她說。

然而,新藥開發困難重重,「在過程中,為了要釐清萃取物中的活性成分,我們處處碰壁,可能今天做出來的有活性,明天卻沒有活性,而今天老鼠吃的藥有效,明天卻沒有效,這些都讓團隊備感挫折。」

不僅如此,為了建立腸激躁症活性篩選平台,陳瑞青也投入大量心力,「這種疾病很難聚焦,否則藥物也不會這麼少,但為了建立這個平台,我花了很多時間看一堆論文和相關研究報告。」所幸陳瑞青的努力沒有白費,她所領導的團隊最終在製程中找到改良方式,解決活性不集中的問題,並搭配平台快速進行篩選,才能讓此藥物見諸世人。

C‧A‧S‧H 研究開發準則

自稱「其實不是個很有人生規劃」的人,一路走來就像冥冥中有鼓力量推著她往前,她說,「我常常覺得非常感恩,能遇到這麼好的師長、好的團隊,才能完成這些開發工作。」藥技中心總經理羅麗珠也讚許陳瑞青,「工作上她除了執行科專計畫和行政管理外,還撥出時間應邀至台大、陽明、慈濟各大學當講師,分享植物新藥研發經驗,為台灣生技醫療產業埋下希望的種子。」

為了讓往後開發新藥的過程更順利,陳瑞青也以「C‧A‧S‧H Med」鼓勵團隊成員,「我們做的其實是要能賺錢的生技醫藥開發工作,所以我以『現金醫療』(CASH Med) 為我們的任務精神,但拆開來的每個字母卻不似表面的意義,像是C 代表的是「病患的需求」(Customer’s demand)、A 代表「有效」(Active)、S 代表「菁華」(Simple)、H 則代表著「安全」(Health),用這四個字母表達我們開發藥物的原則。」陳瑞青說。

展望未來,陳瑞青冀望自己與團隊都能將這幾年學到的經驗,應用在未來新的開發計畫上,並努力推廣研發成果,將技術轉化為服務的能量,藉此實現「製藥救人」的心願。

感 言>醫藥工業技術發展中心 陳瑞青 組長

本次能獲得國家產業創新獎的榮譽,要感謝經濟部與所有評審委員對我的肯定,也要 感謝在求學過程與職場上,師長與長官對我的指導與教誨,更要感謝藥技中心研發團隊同仁 從製程、分析至活性篩選等研究不斷努力付出,才有今日的良好成果。因此,這個獎項將獻 給天然藥物研發團隊的所有成員,這份榮耀屬於大家。

另外,這次所獲得的青年創新希望獎雖然是個人獎項,但這個獎項卻是研發團隊共同 攜手努力而獲得的。最重要的,感謝一直給我最大支持的父母、先生及女兒,因為有您們的 體貼與鼓勵,我才有機會走到這裡,獲得階段性肯定。

藥技中心天然藥物研發團隊更將本著「One Team, One Dream」與「Botanical, Taiwan No. 1」的信念,讓植物藥從這裡開始,推向世界的舞台!我也深信今天「青年創新希望獎」 的鼓勵會是我未來努力的一個新起點,繼續秉持熱情、興趣與堅持的傻勁,與志同道合的朋 友同行,朝新藥開發夢想大步邁進。

檔案下載

  • 第三屆產創獎專輯 鋒芒再現 PDF69.73MB,下載40次
  • 發布日期:2017/02/11
  • 最後更新時間: 2024/05/06
  • 點閱次數:66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