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陳信宏 所長

陳信宏 「修和無人見,存心有天知。」中 華經濟研究院(以下簡 稱中經院)第二研究所所長陳信宏,臺灣產業創新政策的重要 推手,樂於鑽研典籍、擔任幕後推手的他,如今以北京同仁堂 的家訓,為近二十年來從事政策研究的心情下註解。

秉持同仁堂家訓 矢志為臺灣經濟獻策

創新模式推手獎-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二研究所所長-陳信宏



文/夏曉米

一個創新模式推手獎, 讓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二研究所所長 陳信宏, 瞬間成了注目的焦點, 在發表得獎感言時, 他謙虛地 表示: 「論述雖不足以譜成繞樑餘音, 至少為經濟的歷程留下 見證。獻策或終難以成就經世濟民, 但求為黎民的憂苦引發共 鳴。」這是從事政策研究20年來,陳信宏的自我期許,並以此與 同仁們共勉,他說:「政策研究的結果雖不見得立竿見影,但是 抱持這樣的正向態度,終究可能留下見證及影響力。」

陳信宏,以智庫的角色,配合經濟部的施政方向,為臺灣的 多種產業發展進行前瞻性的研究,其特點是將研究靈活地轉化成 具體有力的政策建議;並以跨領域的對話與整合見長,舉凡臺灣 產業發展願景「2015臺灣產業與科技願景」,到兩岸議題「兩岸 搭橋專案」、「ECFA」,再到銀髮族照顧之「U-Care計畫」、 「慢性病健康照顧創新計畫」……,處處可見陳信宏與其團隊的 努力,對國內產業發展方向影響甚鉅,堪稱國內科技創新政策的 重要推手。

從 傳統經濟學 跨入科技管理

1 9 9 0 年, 在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攻讀「傳統經濟學」學位 的陳信宏, 某一天在報紙上發現一則引人的廣告:「新堡大 學(Newcas t le),資通訊技術學程(ICT program),招生 中。」陳信宏好奇地閱讀,研究議題包括,福特主義(強調大量 生產的經濟模式)、後福特主義(彈性生產,垂直分工的經濟模 式)……,求知若渴的他,立刻申請入學,自此由傳統的經濟學 領域,跨界到科技管理領域。

陳信宏的學習熱忱,有跡可尋,早在臺灣大學念研究所時, 陳信宏就著迷於產業經濟學,「這門學科可以細膩地觀察產業的 動態發展,很有切身感受。」於是所上開了4門課程,他全修了。 畢業後,他旋即到工研院的「工業經濟研究中心」(IEK前身)擔 任副研究員,首次負責的專案計畫,就是韓國的科技政策,這項 計畫更開啟了他對「產業科技創新政策」的研究興趣,於是取得 教育部公費留學獎金,他特別鑽研英國的產業發展,尤其是先進 的科技產業。

記憶深刻的是,交報告時,指導教授的一席話提點他:「要 研究一個產業,就要『深入瞭解』這項產業,不能用總體的數據 來概括說明,換言之,我們要在產業的『脈絡』(context)下進 行理解。」日後,每篇報告,陳信宏自我要求要「伸下手」去探 究,即便以問卷調查、也要輔以探訪觀察等各種方式,深入瞭解 產業發展狀況,長期訓練下來,精準地掌握政策與產業脈絡,直 指核心議題,成了他的思考模式。回國後,任職於中經院的陳信 宏,在多年的耕耘與努力後,終於在以傳統總體經濟為主的研究 環境裡,開拓出另出一片研究領域:產業技術研究。

政策研究 開啟臺灣產業之門

對陳信宏來說,民國91年是一個轉捩點。當時經濟部技術處 提供穩定的經費,讓研究團隊得以與時俱進,探討臺灣各種具前 瞻性的科技創新政策。

陳信宏說, 從事產業技術發展政策研究的最大挑戰, 莫過 於必須時時與不同的產業專家進行跨領域對話,每一次新計畫的 開展,就必須重新探究新產業的發展脈絡及技術特色,「過程雖 然辛苦,卻頗有斬獲,日積月累地,我逐漸可以看見傳統經濟學 者看不見的觀點!」細究每項產業脈動,像是打開一扇又一扇的 門,最後將通向美麗的花園,陳信宏以更大的格局來看待議題, 這樣整合性的思考奠基於歷年來的紮根學習。

陳信宏與其團隊,長期以來的自我要求即是:「研究特定領 域,一定要有相當程度,深入理解特定科技或產業;分析或政策 建議,則要超越既有見解,並與政府政策作有效連結。」   

「將思路逐漸向前推進,想得透徹清楚,我們比較能以不卑 不亢地的態度與各領域的專家進行實質的對話與互動,並且在重 要場合發表論述,散播影響力。」陳信宏強調,研究報告的最終 目的是要引起共鳴,並影響政策。」他有感而發地說:「政策研 究者在大多時候是孤獨的,只是背後的操刀手。甚至於,建言能 否為決策者所採納,往往不取決於個人的真知灼見,反而有賴於 聚沙成塔的眾人智慧集結,再加上關鍵人物的臨門一腳,才可能 將研究成果轉化為有實質影響力的決策。」

善盡社會責任 先天下之憂

陳信宏甘之如飴地扮演起推手角色,雖然做政策研究,不似 從事交通建設,路過地標便能見證過去的豐功偉業;而且政策的 形成需要集結眾人之力,更需要透過「時間」印證價值,但是他 做得很快樂。回首來時路,陳信宏充滿感謝,「長官的鞭策與信 任,使我們得以參與重要的科技創新政策議題研究;同儕與團隊 成員的相互支持,使我們得以擴大政策研究的深度與廣度。」

「科專是一種『社會責任』和『社會期待』」。規劃與執行 科專者享有『先天下之樂』(政府補助、率先享受成果),所以 要以『先天下之憂』承載社會的期待,對產業的發展扮演承先啟 後的角色。」將自己定位成一個研究員,一個政策的幕後推手的 陳信宏,期待未來在學術上表現更好,並且繼續探討臺灣前瞻性 的科技創新。

感 言>陳信宏 所長

獲得「創新模式推手獎」其實是研究團隊努力和長官提攜所 匯聚的成果。政策研究的歷程如同北京同仁堂家訓:「修合無人 見,存心有天知。」研究報告或文章只是載具,最終要能引發共 鳴和影響政策才是目標。政策研究者大多不為人所傳頌,只是背 後操刀手。政策建言能否被採納,不只取決於個人文字的功力與 真知灼見,反而有賴聚沙成塔的眾人智慧,再加上關鍵決策人物 的臨門一腳,才可能使得我們的研究成果轉化為有實質影響力的 決策。

我約二十年的政策研究歷程受惠於多種有利因素。長官的 鞭策與信任,使我們得以參與重要的政策探討。同儕與團隊成員 的相互支持使我們得以擴大政策研究的深度與廣度。我曾幫經濟 部某位長官寫下一段話:「對主要利害關係人而言,科專是一種 「社會責任」和「社會期待」。規劃與執行科專者大多享有「先 天下之樂」(因政府補助),故要以「先天下之憂」方式為之, 承載社會的期待,對社會與產業的發展扮演承先啟後的角色。」 這也是自我的心情寫照,我們有幸持續探討臺灣較前瞻的政策, 也須在研究崗位承擔「社會問責」。得獎前是如此,得獎後更義 無反顧。

檔案下載

  • 第一屆 國家產業創新獎 交鋒-上冊 PDF4.96MB,下載9次
  • 第一屆 國家產業創新獎 交鋒-下冊 PDF4.17MB,下載11次
  • 發布日期:2013/02/27
  • 最後更新時間: 2024/05/06
  • 點閱次數:3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