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錙翎 資深總監
隨著後基因體時代的來臨,你可曾想過,有朝一日我們將能藉由生物標記找出與人類特定基因有關的疾病,進而實現個人化。其實這個夢想並非遙不可及,因為包括臺灣在內,全球正努力開發有關生物標記的分子診斷技術,希望讓病灶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而曾錙翎所帶領的研發團隊正能讓臺灣搭上全球生物標記應用的市場列車,為臺灣生醫產業找到更大的發展空間。 |
拒絕人云亦云 勇敢開創臺灣生物標記應用產業
創新女傑獎-財團法人工研院生醫與醫材研究所 曾錙翎 資深總監
※現任職新穎生醫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文/江欣怡
檢測與疾病有關生物標記(Biomarker) 的分子診斷(Molecular Diagnostics-Test)已逐漸成為個人化醫療的重要基礎,這是因為生物標記是基因產物,可藉由蛋白質、RNA、單一核苷酸多樣性或小分子檢測出來,能在人體出現病灶之前就先觀察到分子變化的層次,達到真正預防醫學的目的。
這樣的檢測技術已逐漸應用在臨床上,根據Jain Pharma Biotech 進行的市場分析,全球生物標記市場規模將從2009 年的115 億美元,成長到2014 年的210 億美元以及2019 年的320 億美元,規模將超過新臺幣1 兆。同時,相較於一般診斷試驗平均價格約15 至25 美元,生物標記為基礎的分子診斷試驗價格高達300 至500 美元,有的甚至達數千美元,使得生物標記的應用開發具有高度市場價值。
建立生物標記 完成困難驗證
由工研院生醫與醫材研究所資深總監曾錙翎所領導進行的生物標記應用開發計畫,針對國人常見的糖尿病併發症、肝病、腎病、大腸癌等慢性病,已開發出早期診斷的生物標記,除了已將肝纖維化生物標記診斷技術移轉給國內肝病相關檢測試劑公司外,其他相關技術也將在曾錙翎的領導下技轉獨立成新公司,期待讓過去產業常見的生物標記體外診斷試劑的概念,進一步拓展為臨床實驗室檢測服務的新產業。
臺灣所採用的「生物標記(Biomarker)」翻譯,其實是曾錙翎剛從國外回臺進入工研院時,和國衛院共同進行自體免疫和肝癌生物標記開發計畫時所提出的。從那時起,曾錙翎便一路參與臺灣疾病檢測的生物標記開發計畫,至今,曾錙翎所領導的團隊除了已完成肝腎疾病的新穎性生物標記開發外,也已完成糖尿病2,000 例的驗證,近期更完成大規模的跨種族(日本)驗證,使得她手上進行的生物標記開發計畫更具有跨國市場價值。
畢業於臺大植物系的曾錙翎,一直都在頂尖的學術單位從事分子生物研究。「我學生時代會選擇投入生物科學,是因為唸書時正值李遠哲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當時鼓舞了很多年輕人投入基礎科學,也讓我立下了在基礎生物領域研究的信念。」為了這個信念,曾錙翎選擇的都是頂尖的實驗室,像是碩士研究就在中研院分生所完成,而博士更是在全球最頂尖的分子生物研究所—冷泉港實驗室(CSHL)完成,奠定了她在分子生物學上的紮實基礎。
跨領域合作 提出創新概念
會從學術研究走向應用科技,其實和曾錙翎在念博士時的大環境有關,「我在美國念博士時,碰上分子生物學高峰已過,研究再做也是愈來愈狹窄,因此才投入臨床醫學應用領域。」而這一轉型也讓她發現原來自己對應用型研究更有興趣,所以畢業後,她選擇進入美國國家衛生總署(NIH)所屬的國立癌症研究所(NCI)工作。」
這段期間內,她藉由參與跨國大型臨床分子流行病學的研究計畫,強化後來所需的轉譯醫學能力,而參與的肝癌研究還讓她獲得NIH 頒發的「傑出研究獎人類遺傳學獎」,後來因緣際會被工研院網羅回臺,才能讓曾錙翎將所學貢獻給臺灣,進而協助產業打下生物標記應用開發的基礎。
「不過,剛回臺灣時的確遇上很多困難,因為我們必須進行許多跨醫院合作,醫生多半需先看到已變成論文的證據,但身為科學家的我,卻需要在半明確中創新,所以創新過程中難免會受到較多的質疑。」曾錙翎說。
不總是服膺權威的曾錙翎在遇到挑戰時,她的解決方式是先回頭檢視自己的研究是否嚴謹,如果她覺得自己站得住腳,就會勇敢堅持下去。「過去臺灣產業界會覺得疾病測試一定要以『試劑』的方式銷售,但早在6、7 年前國外就提出『檢測服務』的概念,那時很少人能接受,而如今新穎生物標記疾病檢查有95% 都是採服務模式,證明我當初的『看見』是對的。」她說。
在服從權威與否的觀念上,曾錙翎歷經兩次文化衝擊,「第一次是到美國唸博士時,指導教授認為我在意見表達上不夠積極而給予我建議,我這才改變觀念,開始享受就事論事的溝通方式。另一次是回臺灣之後,開會時常常都只有我一個人的聲音,很多人都習慣會後才發表意見,這是第二次文化衝擊。」曾錙翎說。
新創公司 邁向下一個舞台
但真要創新、要做出別人所沒有的東西,就不能抱持著人云亦云的態度,更不能停下學習的腳步,「我在國外參加研討會時,常看到白髮蒼蒼的資深人員也很努力參加、尋求新知識,這種場景在臺灣很少見到,也對我影響很大,提醒我自己要不斷求進步,才不會劃地自限。」她說。
為了將帶領的部門獨立成公司,曾錙翎前幾年也曾到政大再進修攻讀EMBA, 她不放過任何一個學習機會。不只如此,她對部屬的期待也是一樣的,「我會找出去一起創業的人都是願意表達意見的人,他們會在開會時吐槽我,因為我覺得團隊裡一定要有建設性的溝通、討論,甚至爭執,才能真正做出一番事情來。」
將在2014 年獨立出去,並由曾錙翎任執行長的新創公司,將會是曾錙翎的下一個舞台,而曾錙翎也知道,這個舞台是由許多人的支持才能建構起來,「工研院開發的技術原本都要在一定時間內技轉給業界,但在計畫主審林榮耀院士的支持下,讓我們不急著移轉技術,才有時間做出更有深度的技術,也才能開創出更高的技術價值。」她感謝地說。
未來,曾錙翎將面臨一場更為嚴峻的挑戰,不過,對於未來艱辛的路,她一點也不畏懼,因為她深信「一個人用力多少,能力就會增加多少」的硬道理。
感 言>曾錙翎 資深總監
加入工研院十年以來,無論在管理職務上有任何變動,我始終專注於疾病檢測生物標記的研發。在經濟部支持下我所帶領的生物標記開發計畫,為國內少有的系統性規劃,由實際臨床需求之產品面著手設計臨床研究。成功的開發疾病標記需要跨領域的整合研究,個人過去在跨領域及大型臨床研究經驗優勢,因此得以快速整合科技並帶領團隊針對持定疾病生物標記研發。創新的生物標記研發,需要跨領域的研發人才與臨床醫師緊密的合作;過程就像是接力賽跑,從醫院端病人樣本的收集與運送、到工研院端科學家以全基因體技術探索、相關驗證試劑開發、到完成大規模臨床驗證,期間每個階段皆環環相扣,任何一棒的閃失都有可能造成前功盡棄。對能從事這樣一個在科學上極具挑戰性、對促進人類建康有所貢獻、又很有商業價值的研發工作,我必須說:夫復何求。
檔案下載
- 第三屆產創獎專輯 鋒芒再現 PDF69.73MB,下載40次
- 發布日期:2017/03/24
- 最後更新時間: 2024/05/06
- 點閱次數: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