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雲端運算行動應用科技中心

雲端運算行動應用科技中心-3(組織類)

投入新趨勢進行創新研發,是一大挑戰; 在一個擁有既定文化與風格的大型組織下,開啟從溝通到工作模式的創新,更不容易。工研院雲端中心正是一個同時具備研究及組織創新的單位,人才招募從零到有,研究議題從硬到軟,組織策略從模糊到清楚,他們將開啟臺灣以系統軟體聚焦雲端技術的新紀元。


樹立焦點中心典範 聚焦雲端軟硬整合

績優創新學研獎-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雲端運算行動應用科技中心


文/羅德禎

這場景許多讀者一定不陌生,或者正發生在你身邊……。

早上準備上班,車子昨晚停在和平東路二段,結果要開的時候發現:車子已經不見了!到警察局報案,警察從附近各區的里長辦公室調閱相關的監視錄影帶出來,巡過一回,沒發現可疑或足以繼續追查下去的線索及車子蹤跡,似乎也只能備個案後結束。

現在,有了工研院雲端運算行動應用科技中心( 以下簡稱工研院雲端中心)所研發出的「CityEyes 智慧型雲端即時車輛辨識及軌跡追蹤系統」之後,故事可能會這樣進展:接受報案的警察,毋須前往里長辦公室調閱監視錄影帶,在派出所內就可以叫出影像,而且雲端會自動調帶、追蹤,甚至自動做分析,從車子原本所在的和平東路,被開往羅斯福路、基隆路,最後出現的地方是在敦化北路,有了這一套系統,就可以繼續追查車子的下落及可疑人士。

原任工研院雲端中心主任、現任工研院資訊與通訊研究所所長闕志克說:「City Eyes 這套系統本來只是拿來做Demo( 示範),卻無心插柳柳成蔭,變成一套市場接受度高、能實際運用的系統,甚至發展成為雲端形式的監控安全產業。」

闕志克所長坦言,一開始時,這套系統對於警察單位來說,就像是一個玩具,「跟警察溝通時,他們抱持高度懷疑:這真的追蹤得到嗎?」於是,在2012 年底、2013 年初時,工研院雲端中心以新竹某分局做為示範場所,「我們免費幫警察局拉線,又將監視影像的資料中心放在工研院,合作半年之後,分局覺得成效頗佳,便報請長官編預算購買,之後,新北市看到新竹用得不錯,也跟雲端中心合作,最近則是南投開始引入這套系統,不過工研院的角色將退居幕後,把合作機會交給業者,再由業者跟工研院技轉這套技術即可。」

闕志克進一步分析:「這個經驗的最大收穫在於,原本只是一套示範系統,後來發展成可實現的產品,公部門還特別編預算購買,而非公關或免費贈送,這對工研院來說意義很大,不但證明創新研發成果被市場認同,甚至有機會推動另一個新興產業的興起。」

從硬跨軟 提前進入市場卡位

談起創新,闕志克所長認為:工研院成立雲端中心本身就是一件創新!從組織來看,工研院有6 個基盤研究所,通常會依據產業與趨勢需求,選擇一個題目成立焦點中心,累積一陣子的能量與成果之後,再回歸基盤研究所,「而雲端中心就是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成立的。」闕所長說。

但事實上,工研院長期以硬體製程技術為主,軟體琢磨得少,「2000 年之後,我們發現,即使是材化、資通、電光都離不開軟體,硬軟搭配已是未來趨勢,此時,院內出現了需不需要成立以軟體為主的焦點中心、又該如何與資策會區隔的聲音,經過一番討論與爭辯之後,加上當時雲端風潮正盛,才決定聚焦在以系統軟體為主的雲端中心。」

這是個挑戰!工研院雖然早在1990 年PC剛盛行時做過硬體,但許久未做需重新來過,加上臺灣雲端及系統軟體的商業模式及人才來源極少,不只學界,就連工業界做得都少,「因為雲端系統軟體難度高、辛苦,成果累積慢,而且如何做?做出來給誰?臺灣有甚麼廠商可以接續研發成果?」闕志克說,但即使面對挑戰重重的未來,「現在回頭看,成立雲端中心還是正確的選擇,至少,我們早人家2 ~ 3 年就進入這個領域。」

雲端中心成立之初,組織架構的規劃理念,就是以軟體新創公司之營運架構來進行設計,闕志克所長說:「雲端中心初期的組成份子,都是從美國回來的工程師,大約20 多人,這群人有些在業界待過,來到工研院就已經有心理準備,希望好好努力幾年開發關鍵技術,然後再看有沒有spin off 新創公司的機會,而這個以產品為主的研發計畫,在工研院並不常見。」

即使不是要自己出去開公司,雲端中心也希望交給廠商技轉的產品,能夠非常接近上市產品的樣貌,「因為做系統軟體的臺灣廠商少,如果不是非常接近產品的技術,讓他們不用經過太多變化就能上市販賣,臺灣廠商是接不下來的。」而這項決策與定位,對雲端中心來說,「是非常重大而正確的選擇。」闕志克說。

對此,英業達策略中心陳逸萍資深副總,也是現任臺灣雲端運算產業協會執行秘書提出他的觀察:「雖然是法人單位,但工研院雲端中心非常了解市場趨勢,甚至比許多業者都還接近市場,在我們雙方合作期間,雲端中心團隊也能夠因應我們的需求來進行產品上的調整與精進,所以合作過程相當順暢。」

擬定四大策略 切入資料中心

算一算雲端中心成立時間,從2009 年至今,不過是短短6 年左右的光景,但翻開其創新產品與績效,卻是相當成功,對此,闕志克所長說:「事實上我們也是花了一年的時間摸索,一開始雖有雛型知道要做甚麼,但目標與策略並不明確,直至2010 年5 月,才決定幾個大方向,再延伸至更深入的題目。」

由於中心首要任務是領導及督促臺灣雲端產業的發展,因此策略著重於高延展性資料中心的軟硬體技術開發,讓臺灣廠商可以有機會突破代工製造的低毛利困境,逐步切入高附加價值的雲端資料中心產業。

也因此,雲端中心從4 個策略角度切入雲端技術的研發與產業移轉:其一是發展資料中心系統架構技術,包括計算與儲存伺服器之系統架構、虛擬機器管理程序之技術、資料中心網路架構與通訊協定、系統/ 網路/ 儲存管理工具和高效能散熱管理等技術等。至今雲端中心已成功發展出領先全球之乙太網路軟體定義架構技術、全球最高速的百萬IOPS 隨機存取快閃儲存陣列管理軟體。

其二則是發展資料中心軟體技術,並投入虛擬化管理、主要與次要儲存管理、資訊安全以及實體/ 虛擬資料中心的自動化的研發。透過ITRICloud OS 雲端作業系統技術之研發,現已成功打造出臺灣第一個大型系統軟體研發團隊,培養超過200 位以上之大型系統軟體研發人才。

在自主研發的系統軟體方面,雲端中心發展並試營運超大型雲端應用服務,研發強調可讓使用者體驗雲端運算高延展彈性、高容錯能力特色之雲端服務,例如:大規模雲端儲存服務或城市等級監視器網路影像管理技術等,並透過實際服務與營運示範,來獲取使用者回饋,並不斷提升改善軟體品質與穩定性達到可商用化之水準。2014 年更協助國內傳統辦公室設備產業龍頭-震旦行,建構第一套整合ERP ( 企業資源管理)、MFP ( 多功能事務機管理) 及EIP ( 企業資訊入口管理) 服務的即租即用震旦辦公雲服務,預估服務規模可超過5,000 個虛擬主機以上。

最後,雲端中心也針對spin off 的新創公司擬定策略,希望由中心擔任研發火車頭的角色,技術與產品成熟之後,再由研發團隊籌組新創公司,包括整合國產「雲端系統軟體」自主技術與臺灣現有ICT 硬體整案輸出,來帶領臺灣資通訊產業轉型,切入高附加價值的資料中心產業,並提供具國際競爭力的國產雲端基礎建設即服務平台營運,提升我國在雲端世代的產業競爭力。

組織扁平化 同仁向心力強

除了策略擬定之外,雲端中心的組織與人才組成,在整個工研院的體制上,也算是一種創新模式。

闕志克分析:雲端中心的組織架構採團隊式任務編組,以軟體新創公司為概念,設計扁平化的組織結構,「工研院不管是基盤研究中心或焦點中心,主要任務不外乎有三:開發技術、找錢、將技術推薦給廠商。基本上,工程師三項任務都要參與,但雲端中心比較像是一般軟體公司,工程師專責研發技術,找錢及銷售的工作則有市場推廣與PM 人員執行,而盈虧是整個中心一起負擔。」

這種扁平化組織的目標,在於可以快速因應外部需求變化,動態互相支援,以矩陣式協同合作,發揮研究團隊最大力量,並以超越雛型驗證目標之產品化導向研發策略為主軸,強調軟體技術需達到「產品等級」穩定度及可靠度,建立起嚴謹的研發團隊管理與把關技術研發品質。

至於在組織氛圍上,闕志克的觀察是:「對向心力很有幫助,組織成員也比較不會分彼此,工程師更可以專心深耕在研發創新技術,不用被寫paper 或其他行政任務,占去太多時間。」雖然對整個大組織來說,雲端中心的做法特異獨行,「但院裡給我們的空間還蠻大的,所以操作這模式到現在沒甚麼問題。」

成立新創公司 說服企業投入

工研院雲端中心發展至今,已經spin off 兩家新創公司,所研發的技術也為市場所接受與使用,接下來的工作,其一是從原本的焦點中心,在7 月1 日合併回具有基盤研究所地位的資通所後,如何使兩個組織之融合產生綜效。針對此,闕志克坦言:難免會擔心雲端中心所創造的靈活彈性、溝通頻繁的美式企業文化,將受到影響,「資通所有800 人,雲端中心約120 人左右,合併後這麼大的組織,畢竟無法如過往一下扁平,但依舊希望引薦這樣的制度,塑造互相溝通的氛圍,並透過專案合作,打破組跟組的界線與隔閡,讓兩個組織的文化可以持續磨合跟靠近,累積合作的意願與經驗,而原本雲端中心的組織氣氛也能持續維繫。」

其二,闕志克所長則希望在雲端中心的帶動及努力之下,臺灣能在資料中心產業(DATA Center) 佔有一席之地,善用原有硬體ODM 的基礎,結合雲端(Cloud OS) 進去,創造出一番局面,「目前,如英業達、鴻海等企業都逐漸朝向這個目標前進,但還不夠,我們還需要努力去說服產業積極投入。」闕志克說,在他的願景中,臺灣應該可以幫全球客戶設計資料中心,有硬體加軟體,全部都是臺灣做的,工研院則可以用雲端及資通所的力量去協助產業,讓資料中心產業能如同網通業一般,成為潛力無限、發展可期的產業。

感 言>闕志克 雲端中心主任

感謝主辦單位對本中心在國家產業創新付出的肯定。本中心於2009 年成立,為國內第一個以系統軟體技術為主軸的研發中心,成立之首要任務為領導與促進台灣雲端產業發展,研發策略著重於高延展性資料中心的軟、硬體技術開發,以帶動國內雲端產業的進步與發展。而軟體技術核心競爭力的累積,必須從最根本的人才培育做起,初創時期,一切從零開始招募整個海內外軟體研發團隊,經過5 年多的努力,已成功培育超過200 位軟體研發人才,研發多項領先國內外的雲端技術,並於2015 年正式成立新創公司- 雙子星雲端運算公司,種種的努力都是為加速累積台灣軟體產業的基礎實力。未來,本中心乃至工研院將持續研發精進台灣雲端軟體技術鞏固國內軟體基礎能力,以協助我國產業在軟體主導的資訊世代保持領先的卓越競爭力。

  • 發布日期:2017/10/07
  • 最後更新時間: 2024/05/03
  • 點閱次數:51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