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
走進位於土城的紡織所,大智館、大仁館與大勇館這三棟氣勢弘偉的大樓映入眼簾,象徵這所法人研究機構專業資歷的深厚紮實。警衛室裡川流不息的訪客中,不乏各種專業領域研究人員或講師前來洽談合作事宜,更多的是一邊用手機交代生意,同時引頸期待來上課或與研究員討論的紡織業廠商,產業與研究交流之密切,盡在不言中。
以科技研發為經緯 織出紡織產業新方向願景
績優創新研究機構獎-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
文/陳姿君
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成立於1959 年12 月,初時由「台灣區棉紡工業同業公會」所屬「技術室」獨立而成,稱為「台灣紡織品試驗中心」,以進行紡織品外銷檢驗工作及維護產品品質。1971 年6 月更名為「財團法人中國紡織工業研究中心」(簡稱紡織中心),職責由外銷紡織品逐步拓展至紡織相關廠商品質檢驗。
1980 年起,紡織中心由品管檢驗轉型技術服務及製程研發領域,執行各項經濟部委託紡織相關關鍵技術研發與產業輔導工作,著力於高科技產業用紡織品及機能性紡織品等新興領域的製程技術研發,亦致力於產業服務的推廣工作,以期完整建構產業供應鏈自有技術與知識。
2000 年後,以研發與服務結合業界需求成為主要目標,並積極推動成為國際級專業機能性與產業用紡織品研發與驗證機構。2004 年9 月再度更名「財團法人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簡稱紡織所),引進不同領域人才與資源,激發跨域交流能量。紡織所見證並參與了產業發展,提供階段性任務解決方案,今日仍不改為紡織產業服務之設立初衷。
環境丕變 五十載經驗助轉型
「紡織所成立超過50 年,最重要的創新價值來自於人才培育。」前董事長汪雅康以溫和而堅定的口吻表示。歷經半世紀發展後,今日紡織所的同仁中,具備碩博士學歷的人才超過七成,但更為重要的是這些人才的敬業精神,將紮實精良的研發實力發揮得徹底到位,進而創造具體效益。
人才培育一如紡織過程,有經有緯,特別是紡織產業偏重應用技術的開發與改良的特性,不能只是單向招攬高教育人才,任其沈浸於學術研究的象牙塔中,造成產業實際趨勢和需求與學術研究開發成果成為沒有交集的平行線。紡織所在50 年的發展過程中,已建立完善全面的制度,除了提供進修補助,讓員工前往企業或海外進行考察與進修,亦積極引進海外優秀人才,邀請他們常駐所內進行交流,現在更提供在學學生來所內實習,及早養成人力,確保研發人力資源接軌。
傲視全球的人造纖維技術則是紡織所另一項極具價值的「秘密武器」,隨著全球棉紡業的價格競爭日益激烈,加之台灣缺乏原物料的客觀條件,因此,以科技研發材質、用技術創造競爭優勢與價值、朝向機能性產品的高值化方向發展,成為台灣紡織產業的遠景。「國人或許不知道,全球有四成的登山、滑雪服的戶外機能性布料來自台灣,五成的消防隊防火衣布料由台灣製作,美國職棒大聯盟一半以上球隊的球衣,及2010年世足賽21 支參賽隊伍的球衣皆採用台灣機能性布料。」對於台灣在機能性布料領域所擁有的全球頂尖競爭力,紡織所所長白志中博士相當引以為傲。
面對亞洲地區製造及消費市場崛起,國際性品牌逐步釋出產品設計,台灣身為全球機能性及產業用紡織品的重點供應中心,紡織所看好產業由此全面升級轉型。
主動出擊 拉近產研距離
不論是內部組織,或外部合作的發展方面,近年來紡織所皆相當成功,這要歸功於第13 任,亦即前任董事長汪雅康與其堅實的跨界經驗與背景。自五年前就任以來,歷任經濟部工業局、中小企業處、商業司、標檢局與工總的汪前董事長,具備深厚的業界關係,對產業相當了解,他帶著紡織所同仁走出研究室,主動與產業接洽合作,落實將研究與產業需求無縫接軌,引領員工朝向商品化發展方向前進。
白志中所長笑稱,自汪前董事長就任後,每逢過年前就是紡織所同仁們忙得最不可開交的時刻,除了寫報告,還得帶著伴手禮四處去拜會廠商,「這可是數十載資深職涯的寶貴智慧,小小的貼心動作,無形中拉近與廠商的距離,也能更貼切地觀察產業實質需求與發展趨勢,對所內各項技術的研發提供與時俱進的可靠參考方向。」
主動走出研究室外,紡織所在部門組織上亦進行彈性調整,朝向組織扁平化發展,以追求更佳組織績效。在這二、三年間,紡織所以分層負責、分工合作為原則,由兩位副所長負責技術研發與業務推廣的策略規劃,三位協理分別負責科案(技術處科技專案研發輔助計畫)、工案(工業局產業輔導計畫)及行政支援面的督導與業務推動;加上長期參與並熟悉紡織產業動態的各部門主任等,整體組織運作本著「合作(Teamwork)、誠信(Trust)、務實(Reality)、創新(Innovation)」的理念,宛如合作默契一流的球隊,在賽事中所向無敵!
不僅是專業人員分工,汪雅康表示,即使一般行政人員也應清楚了解紡織所的發展方向及現況。資訊通透是活化組織績效的關鍵,因此每年紡織所會舉行內外部大會,分成經營策略會議及技術規劃會議,會議各為期一天半,善用開會形式來討論,並充份溝通所內各項事務,達到活化組織,精簡流程之效。
獲頒產業奧斯卡獎 信心增強
採訪過程中,汪雅康偶然提及紡織所是專業檢驗單位,應設計企業識別碼並申請相關專利,以便日後獲取更高值化的創新價值,話才說完,便交辦共同受訪同仁們即刻列入下次會議討論事項,由此可以感受紡織所上下早已建立深厚共識,組織內部效率與活力十足,激發出更多創意。
創意與創新來自對一己實力的自信,為檢視紡織所實力所在,汪雅康帶領同仁們赴海外參展,除獲取第一手國際趨勢與資訊,更在海外展覽中屢獲大獎,其中包括紡織所開發的織物超級電容,於2011 年6 月入選素有「產業創新奧斯卡獎」美譽的「R&D 100 大獎』,在全球近一千件最具未來市場利基產品中脫穎而出,榮獲第15名,殊為可貴。而透過設計師與技術研發者合作開發的「Light Fairy (LED 單車雨衣)」亦獲得iF Product design award 2011 大獎。紡織所與產業「合作無間,其利斷金」的實力獲得國際專業肯定,不容小覷。
紡織所協理兼科專計畫總主持人陳宏恩博士表示,「為了提供產業與廠商更好的服務,紡織所發展出多元的一對一模式,利用由業界主導的協會做為溝通平台,以服務五百多家廠商,例如,藉由創代協會協助輔導機能性產品與品牌的開發,另於2008 年正式啟用斗六場區,為紡織廠商林立的台灣南部增加研發能量,並為台灣紡織產業提供全方位的配套服務。
頂尖機構定位 發揮影響力
對於紡織所未來的展望,汪雅康指出,紡織所將持續以「全球頂尖紡織技術與服務機構」為定位,在兼顧政府研究方向與組織自定方向目標的前提下,持續投入檢驗、技術研究及產品開發,落實以市場為導向的發展願景。紡織所並以「科技服務化,產業服務化」為策略,貫徹十年來與產業的合作。
「我希望學界有部分研究人員能投入開發核心技術,協助產業擺脫必須花錢購買國外技術授權的宿命,提升競爭力與價值,產業強,國家稅收就多,人民有工作可以做,產業就是國家的活水源頭,因此,培育出產業所需的人才與技術,就是未來我們持續要努力的方向。」
汪雅康鼓勵員工發展跨界與異業合作的經驗與能力,期許「專業內行,非專業不外行」,多方合作進而共創核心價值;在服務產業與廠商方面,透過紡織機械設備的改良與調整,將硬體開發及設備予以本土化,帶來更實質的短程效益,並持續科技服務化的方向,他強調,「我們希望在五年後能落實重要大廠的駐廠服務;在創新核心價值上,紡織所則希望善用資訊科技,藉由雲端的應用概念,讓廠商能更為善加利用所內累積半世紀之久的資料庫,提供更有價值的參考資源。」
紡織所亦將持續精進檢驗精密度,致力發展成消費者信任的標準品牌,並且積極發展驗證的主導能力,陳宏恩協理表示,「台灣產業在某些產品與技術上是開創主力,台灣應有能力去評斷及審議。」檢驗標準是可以修訂的相對值,確保台灣具有世界等級的檢驗能力,對於前瞻性商品開發與商品化將有極為關鍵的助益。
紡織所長久以來致力扮演科技法人職責,所長白志中語重心長地表示,「紡織所在創匯、產值以及專利各方面皆盡力協助紡織產業,以全球佈局、朝向時尚及新興高科技產業方向全力發展,這些都是擁有績優創新表現的研究機構應有之願景與職責所在。」科技法人對國家競爭力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紡織所擁有一流人才,令產業信賴,成為產官學交流溝通平台,可謂是實至名歸!
感 言>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
紡出一片新藍天,織出一片新綠地!
紡織所此次在眾多優秀的競爭者中脫穎而出,榮獲績優創新研究機構類獎項,十分感謝經濟部及評審委員的支持與肯定,這個榮耀是3 百多個夥伴共同努力的成果,唯有研發人員不斷的投入與貢獻,創新才能在這樣的堅持下開花結果,也證明了紡織產業不是大家印象中的夕陽產業,它是一個高科技並兼具創新的產業,希望能與紡織上中下游業者共同分享!
紡織所近年積極走入業界、瞭解產業需求,協助紡織產業提高附加價值;另一方面,對於「永續經營」的社會責任亦投注大量心力,藉由環保技術的提昇,營造企業良好形象,也是紡織所全體同仁地球公民的應盡責任,我們已將發展綠色環保紡織品,列為未來發展遠景之一。
然而,獲獎代表著未來的責任更為重大!期許紡織所在薪傳既有的卓越基礎下,持續進行創新價值,並以服務紡織業界為職志,結合業界的能量,強化所內的研發及推廣工作,成為國際級紡織科技服務的主要機構,與業界共創紡織產業高峰!
檔案下載
- 第四屆產創獎專輯 崢嶸 PDF54.37MB,下載174次
- 發布日期:2020/04/18
- 最後更新時間: 2024/05/06
- 點閱次數: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