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技術研究院創意中心
夢想館讓臺灣科技找到突破性的新道路,透過人文與科技的成功對話,激發工程師的想像力,創造技術更廣延伸利用的機會。幕後推手,正是力圖打破科技與人文界線的工研院創意中心。
花博夢想館推手 成功開啟臺灣科技新方向
年度創新領航獎-主導團隊:工業技術研究院創意中心《2010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夢想館》
文/ 鍾碧芳
夢想館外排著長長的人龍,大家都等著感受一趟科技與人文結合之旅。
走進大廳,從領取RFID(超高頻無線射頻辨識)智慧手環開始,遊客即可於沿途中接受芽比能量的加持,取得通往夢想世界的鑰匙;抬頭看,高掛在空中的巨型機械花朵-「綻放」,感受120片花瓣從清晨到黃昏、晴天到雨天「一日之變」的各種姿態,並聆聽由150個葉片型超薄軟性紙揚聲器所發出的蟲鳴鳥叫聲,配合樂曲相唱和。
進入一廳,12台65吋多視域裸眼立體顯示器,遊客不必戴上眼鏡便能享受臺灣原生植物四季花朵栩栩如生的樣貌;接著,走進二廳通道,變身為昆蟲,再藉由拍打花蕊體會自然界授粉的過程;進入三廳後,在360度環形劇場中,藉由非接觸式的超寬頻生理訊號感測技術,感受自己的呼吸和脈搏,發現自然的生命密碼。參觀終了,遊客與自己專屬夢想之花相會,帶回屬於自己的花夢小卡。
視為一生難得經驗 使命必達
2010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中的夢想館,利用科技融合動人的故事,讓遊客們讚嘆臺灣揚名國際的科技實力。根據世新大學的問卷調查顯示,有95%的民眾認為「夢想館是臺灣的驕傲」,而展館內人文藝術與尖端科技的結合,更讓臺灣的科技能量產生新的價值。
回溯2006年11月,臺北市政府成功爭取到2010年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主辦權,花博總製作人丁錫鏞博士為展現臺灣科技實力,將夢想館定位為展現臺灣尖端科技的數位互動展館,委託工研院執行策劃展示內容,這項艱鉅的挑戰,就落在工研院同仁的肩上。負責策展與製作的工研院創意中心主任薛文珍提及,早在創意中心成立之初,當時工研院院長李鍾熙期許中心能將人文、藝術、地方特色,甚至傳統文化納入科技範疇中,讓科技產生不一樣的研發創新能量,而夢想館正是實踐並驗證的絕佳機會。
2008年9月,工研院「夢想館」工作團隊正式成立,包括製作人、策展與製作、技術、設計、策劃顧問等一共約127人的團隊,被賦予必須透過創新技術及想像力完成科技與藝術人文結合的重要任務。薛文珍指出,「接到這項任務要面對的挑戰很多,除了這是臺灣70年來第一次舉辦國際大型博覽會外,還要承受要超越世博的社會期待,同時,還得要展現臺灣高科技實力。」
但是臺灣缺少具有博覽會實務經驗的專家可供諮詢,展館專業人才太少,工研院必需在沒有策展經驗的情況下展開製作與佈展的規劃,這是一項極為艱鉅的任務,但也會是一生中難有的經驗,團隊成員抱著一定要成功的態度面對此項挑戰。
透過國際知名策展人陸蓉之顧問的推薦,邀請日本籍之國際知名博覽會製作人澤田裕二先生擔任顧問。薛文珍回憶,「當時前往日本向澤田顧問進行第一次構想簡報時, 他只給了我們20分。」這對團隊成員及製作人袁乃娟而言,是相當大的挫折。「但在開幕時,澤田顧問來到現場看了之後,給了我們150分的高度評價。」這也顯示在過程中,團隊做到了超越100分的努力。
用科技說故事 感動人心
定位為尖端科技數位互動展館的夢想館,先定調要傳達的主軸後,發展敘事的故事與情境,再挑選適合的技術。這些技術除了須具備創新性,且必需能啟發知覺延伸,以及能實現藝術家的創意。不僅如此,科技與藝術結合的展示手法也必須是獨特的,更重要的是,這些尖端技術,都必須受到能在半年展期內維持穩定度的考驗。「這些高度複雜與不確定的計畫運作,都有賴技術團隊捨棄過去傳統的工業思維,以及策展團隊的高度應變與嚴格管控能力,才能落實。」
薛文珍指出,工研院成立38年,擁有許多應用在系統、製程、生產上的前端研發技術,「但要運用在博覽會的展示科技上,這還是頭一遭。」為此,技術團隊歷經了半年的時間,盤點出三百多項技術,再根據「前瞻性」、「穩定度」及配合夢想館的故事與情境, 篩選出6個單位的6 項最適合展場設計使用的技術,而所運用的15項專利中,有9項是工研院創新前瞻計畫的產出。
這些創新技術,日後都在展場中一一被成功運用。舉例來說,在夢想館一廳「多樣」中應用的多視域直立式裸眼立體3D顯示技術,負責打造的工研院電光所技術團隊,是從無到有,在完全沒有標準可依循下,測試出各種可行的像素排列方式,重新建立規則與參考數值,並克服測試期間出現的無影像、色彩偏差等各式問題,歷經了半年左右的反覆測試與失敗再重來,才終於立下直立式3D像素排列規則的理論基礎。就如夢想館製作人袁乃娟所言:「這需要經過好幾萬次的測試才能成功,這樣的說法一點也不為過。」
不僅是技術,科技要如何創造體驗與感動,帶給遊客耳目一新的感受,甚至還能傳遞希望與快樂,這才是研發技術人員真正要面對並克服的難題。
袁乃娟說:「為了飆高科技的想像力,我們請來藝術家進行跨界合作。」科技不容易讓人感動,但藝術家卻能在科技符號上,萃取出獨特性,再賦予個人的創作想像。「因此,以科技為載具的情境就誕生了!」
不過,科技人與藝術家、創意人的想法和背景訓練都不同,如何展開共創的對話? 這其實並不容易。薛文珍笑著說:「在討論過程中, 雙方經常是雞同鴨講,講到最後甚至連鵝都出現了。」
對凡事講求數字分析的工程師來說,要理解藝術家用文字敘述的創意構想,剛開始都覺得那是天馬行空的想法。「但在經過多次溝通協調後,工程師就能了解藝術家的想法,很快地知道他們要什麼,甚至主動問問題,找出方法讓效果更好。」薛文珍說。
她接著指出,夢想館的團隊還在過程中利用了一個小方法讓藝術與科技巧妙結合,那就是「關鍵字」。
首先由工程師講解技術的特性,之後由藝術家試圖捕捉技術裡面的特性,將關鍵字寫下來。例如多視域直立式裸眼立體3D顯示技術,其特性是有9個視角、1.5公尺的距離可以看到最真實的畫面、且不用戴眼鏡,還能呈現多元畫面,藝術家從這些技術的特性中,看到關於「繽紛」、「多樣」、「巧妙」、「多元」等關鍵字,再從技術的特性裡擷取「切換」、「虛實」、「角色互換」、「夢幻」、「不真實」等字眼。
之後,再利用故事將這些關鍵字串連起來,如果工程師覺得不妥,再進行修正,以此方式不斷溝通並達成共識後,就能透過科技人與人文藝術界的共創,整理出可運用的技術,導引出科技潛在應用及創新概念,漸漸培養出跨領域整合的核心能力。
創意 為臺灣科技找到新路
透過夢想館工研院成功地改變民眾對於科技的看法,縮短了與科技的距離感、更拉大了對未來的想像。現在,有更多民眾發現,科技不再只能侷限運用在製造業等產業面上,而是能直接創造一種全新的體驗,找到另一條有價值的路,也從此看到可讓臺灣在國際上立足的軟實力與另一種經濟價值。
這個經驗模式,不僅開創了新型態服務產業的機會,也經由對科技產生的新觀點與認知,開啟了臺灣科技的新方向。薛文珍期許,夢想館的成就是一個開端,「從中看到科技與經濟發展所給的啟發,也看到了創新科技的價值,未來,創意中心將持續往前邁進,為科技打開新的視界。」
感言:工業技術研究院創意中心主任 薛文珍
感謝經濟部國家產業創新獎給予「2010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夢想館」創新領航獎的肯定。能有此呈現,首要歸功經濟部技術處長期支持科技研發與創新;臺北市政府的信賴與鞭策。要感謝工業技術研究院蔡董事長、徐院長、總計畫主持人童維堅資深特助,給予充份發揮的空間;還有所有團隊成員,將無數模糊的概念發展成神奇的互動展品,完成艱難任務。工研院技術團隊:電光所、材化所、機械所、量測中心及服科中心,設計團隊:游文富、青鳥新媒體藝術、天工開物、故事巢、墨色國際及華碩設計中心,此榮耀時刻是我們共同創造的!
夢想館是膽識與專業的集合體,也是60萬人共同記憶。根據世新大學1000份問卷調查,95%受訪者表示:「夢想館是臺灣的驕傲」。深究獲廣大迴響的原因,在於開創一個結合尖端科技與人文藝術的敘事空間,帶領民眾深度體驗科技美感。
創意中心是工研院的一份子, 思考如何在本院深厚技術研發的根基上,以科技與人文藝術之跨領域創新為產業另闢蹊徑,觸發科技人才的研發軟實力,讓科技成為觸動體驗與覺察的新媒體,引領新生活型態而創造新價值。實踐夢想之路,才剛起步!
- 發布日期:2022/01/22
- 最後更新時間: 2024/05/06
- 點閱次數: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