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資訊工業策進會產業推動與服務處產業加值中心

資策會一直是創造偏鄉數位機會、協助產業創新的大功臣,產業推動與服務處產業加值中心3年來總計輔導24個地方產業,其中包含5大地方型群聚、1個樂活經濟圈、3個智慧型商圈,以及14個數位機會中心,並在南投、臺南建立3條二手電腦組裝生產線,同時培育出四十多位數位種子教師,組成數位化的草根團隊。


善用科技力量 推動地方產業創新

地方產業創新引擎典範獎-資訊工業策進會產業推動與服務處產業加值中心《以ICT加值賦能之地區型創新特色主題聚落》



文/ 孫慶龍

「對於臺灣資通訊科技的發展,資策會始終不遺餘力,也促成臺灣民眾的電腦使用率在全世界名列前茅,」資策會產業推動與服務處副處長蕭美麗說,然而在推動資通訊科技的過程中,資策會卻也注意到臺灣存在著「數位落差」的鴻溝。

「會用電腦的人就是會用,而且愈用愈好,可是臺灣也有非常多人少有機會接觸到電腦,例如偏遠鄉鎮的居民、老人及原住民等比較弱勢的族群」蕭美麗指出,這些族群較少接觸現代化科技導致他們的競爭力愈來愈弱,「這也是臺灣近年來貧富差距愈來愈大的原因之一。」

為了拉近這樣的數位落差,近年來資策會積極結合研發成果與地方需求,推動服務業科技化群聚,以及利用資通訊科技(ICT)落實區域創新加值服務。

「一開始做的時候,我們只是一個很小的團隊,在科學展示中心裡,把資策會不要用的電腦重新組裝成二手電腦。」蕭美麗說,921大地震發生後,政府在重建時,希望能夠讓當地擁有資訊素養,培養居民使用電腦的技能,甚至可以把鄉鎮裡的產品透過網路行銷出去。於是,資策會便配合教育部的計畫,在臺中、南投、嘉義等地的災區,建立了第一批共計8個數位機會中心,讓許多原本沒有機會使用電腦的居民們,可以用網路打開通往世界的一扇窗。當完成教育部的階段性任務之後,2006年起,資策會開始每年編列新臺幣數百萬元政策性的支出,讓團隊成員可以不斷巡迴各地的數位機會中心,培養地區種子老師,教導偏鄉地區民眾應用電腦與網路,例如製作產品DM、用網路掛號、組裝電腦、網路設定、用網路銷售地方產品與服務。

不僅如此, 蕭美麗與團隊成員更積極參與中小企業處群聚創新整合計畫, 積極發展地方型群聚, 並以T.I.C.K.E.T(Technology, Innovation, Culture, Knowledge, e-Commerce, and Transfer)為核心,提供當地中小企業服務升級的創新與加值輔導,提升地方競爭力。

聆聽地方聲音 重視在地需求

「推動這項計畫,是因為我們覺得臺灣正面臨需要轉型的關鍵時刻,服務業必須要有結構性的改變,必須要應用科技來創新並提升服務的附加價值。」蕭美麗說,臺灣的製造業很發達,但利潤卻愈來愈低,因此必須透過服務來提升附加價值。他山之石可以攻錯,觀察歐美大力推動群聚來發展服務業的創新,資策會決定結合地方中小企業「打群架」,建立具有示範價值的地方服務業群聚,並且利用科技讓外界能夠看見這些地方產業的服務,這些正是資策會積極推動「服務業科技化群聚」的工作重點。

「我們團隊的核心精神,就是從使用者的需求出發,根據各地區業者的需求,協助他們找到答案」蕭美麗說。在每一次推動地區型群聚服務業科技化的過程中,團隊最在乎的一件事,不是我們可以給他們什麼,而是在他們需求的資源中,有哪些是我們可以促成的(enabling)、可以賦予能力(empowerment)的。

「我們在與地方交流的過程中,學會聆聽地方的聲音」產業加值中心主任賴玲如舉例,在輔導宜蘭中山休閒農業區時,團隊剛開始原本想要從組織創新開始做起,之後再顧及需求,然後再利用科技,但很快就發現行不通。

於是,資策會團隊修改了方向,他們了解到組織調整雖然勢在必行,但必須從企業與企業的客戶-消費者的需求來著手,在調整方向後,團隊成員成功在為期2年的輔導過程中,讓23家原本連部落格帳號怎麼註冊都不知道的農企業,順利建置完成自己的部落格,甚至還能視需求運用影音、3DVR(3D虛擬實境)、線上訂房系統等資通訊科技。

「其實這些業者不是不知道資通訊科技的重要, 而是缺乏可以讓他們學習或信任的對象」蕭美麗說,對於許多地方企業來說,較沒有能力承擔創新的風險,例如餐廳業者因為不了解POS系統,所以不願意導入,但經由團隊輔導了解POS系統的好處之後,「就算是一套新臺幣十幾萬元的POS系統,甚至可以用藍芽連網的裝置來點餐的先進系統,也有不少業者願意捧著現金,一次付清來完成建置。」

在持續與地方接觸後,資策會團隊學習到要運用ICT創新加值科技,來開創地方服務業群聚最好的方法,並不是由資策會給予科技讓地方照著做,而是必須站在地方的角度去思考,輔導地方自己去決定想要做什麼樣的創新服務,資策會再根據地方想要的創新服務來提供需要的科技。

「打群架」 發展特色聚落

當然,推動地方產業的興起絕非一蹴可幾,過程中勢必得經歷許多困難。「首先我們會面臨的問題,就是有時候地方的能力還沒準備好」蕭美麗解釋,團隊在輔導一個地方的過程中,最不能取代的,就是地方必須要有一個核心的有特色的商品或服務。

「沒有核心商品,就很難包裝出地方的特色」蕭美麗說,過去臺灣有很多建設,但卻未整合出地方文化的特色,造成地方同質性過高,她強調,沒有特色,就很難吸引人,所以要發展地方產業,不能夠大家一窩蜂的做,而是要做不一樣的事,也就是創新」。

而資策會的工作,就是提供一套方法,教地方如何創新。由於創新對於規模較小、資金有限的地方中小企業而言,是非常有風險的一件事,因此透過結合當地中小企業「打群架」,降低企業創新所必須承擔的風險,才能有效帶動地方創新。

「中小企業的特色,就是這一家做得好,隔壁家就會來模仿」蕭美麗說,透過彼此互相學習、共同分享,讓他們推動聯合行為與共同品牌, 就可以逐漸克服單一業者企業規模太小的問題,同時又可以降低創新的風險。「有了商品,懂得打群架之後,缺乏行銷資源又成了這些中小企業的另一項挑戰」賴玲如補充,這時候資策會團隊的工作,就是要教他們如何行銷,如何更精準地鎖定目標客群。

歷經一次次與地方溝通的過程後,資策會團隊也從地方學習到很多產業的Know-how,在愈來愈清楚地方的需求之後,資策會團隊已能有效協助地方發展當地特色。

帶進外部知識 強化在地能量

「我們可以把外面的知識帶進地方,將外界的成功經驗轉換成地方創新的能量」蕭美麗說。

以去年資策會團隊所輔導的「南投車埕、集集、名間鐵道黃金歲月聚落」為例,資策會團隊向地方業者介紹了很多國內外區域創新的案例與方法,以及區域常用的資通訊科技之後,就讓他們自己檢視當地特色產品與服務,找出地方聚落的發展主題。

「不是我們幫他們決定,而是他們自己決定要怎麼發展」蕭美麗強調,這種透過案例啟發的服務體驗工程,讓車埕、集集、名間的地方業者,凝聚出以鐵道為主題的時光鐵道懷舊之旅,來吸引包括背包客、鐵道迷、國外遊客等目標客群到此一遊。

對於車埕、集集、名間等地的地方業者而言,資策會團隊扮演的只是顧問這個角色,讓他們可以在「黃金歲月」聚落這個大品牌下,發展民宿、餐飲、名產等各自的產品。

「很高興, 我們過去走的方向是正確的」蕭美麗說, 能夠獲得地方產業創新引擎典範獎,正是對團隊從原本只教電腦以縮減數位落差,到後來真的成為地方創新引擎這一路走來的一種肯定,蕭美麗期許未來可以有更多可以讓團隊輔導的據點,讓團隊能夠深化服務創新這一套方法,除了能讓在地能量變強外,也要把能力留在當地,才能促進地方持續的進步、成長。

 

感言:資訊工業策進會產業推動與服務處副處長 蕭美麗

謝謝我們團隊不辭辛勞以客戶的心為心,用極少的經費成就夢想,讓地方產業亮起來!感謝中小企業處、商業司的支持及資策會歷任執行長與所有長官們以愛心與實質的經費,多年來沒有間斷的支持我們投入偏鄉數位機會中心,從跌跌撞撞到走出穩健的步伐。

謝謝各地方產業的朋友們,因為你們,我們看到臺灣未來的希望,諸如:

● 宜蘭中山休閒農業區業績年年成長15%以上,香格里拉農場有40%來自東南亞客戶。

● 長期送出130萬個便當給弱勢老人的南投龍眼林福利協會已專精於用網路銷售,總幹事廖振益從卡車司機變成地方組織之網路銷售達人。

● 臺南市後壁區吳秋安牧師帶動新增臺南縣與雲林縣7個數位機會中心,並形成兩條二手電腦生產線。

● 南投縣名間鄉楊安琪與疾病奮戰不懈,因為數位機會中心,楊安琪開始教名間鄉各村居民,他自己成為優秀的種子教師。

我很希望臺灣各鄉鎮都有科文共裕的特色,都用ICT來營運行銷、創新服務,我們還需要繼續努力!

  • 發布日期:2022/01/22
  • 最後更新時間: 2024/05/03
  • 點閱次數:159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