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士嘉 教授
創新加行動力 智慧科技研發先鋒非他莫屬
創新菁英(青年組)-黃士嘉【國立臺北科技大學電子工程系教授】
文/ 唐祖湘
「科學家從事研發工作,出發點不能放在改變人們的生活,而是改善人們的生活,當改善了人們的生活,就能帶來改變。」抱持著這樣的信念,臺北科技大學教授黃士嘉在就讀交通大學資訊工程碩士班,以及臺灣大學電機工程系博士班期間,就積極地投入創新研發。畢業後,他至臺北科技大學任教,孜孜不倦地鑽研智慧科技領域的應用,並將研究成果發表在各大頂尖國際學術論文期刊上,讓他一路從助理教授、副教授升等至教授,僅花了六年時間。
攤開黃士嘉數年來的研究主題,從視訊監控系統設計、影像增強品質提升演算法、硬體架構設計、影像除霧能見度提升技術,到人臉標記系統、共乘系統雲端運算最佳化技術等,洋洋灑灑的紀錄訴說著他對研發工作的熱情,亦可看出其理論與實務兼具的用心。他所研發的尖端技術,亦曾多次協助國內知名科技廠商如奇美、宏碁、冠捷等產業升級,對於臺灣,甚至世界的科學研究與工業應用,均有顯著的影響。
靈感取材生活 想到了就做
回顧求學生涯,黃士嘉表示,他跟許多人一樣,從小讀書與考試都是規規矩矩地照著課本內容念,對書本上的知識深信不疑,一直到就讀碩士、博士班,才發覺世界上很多事並沒有標準答案,啟發他日後懂得要批判思考,並影響後續在教學與做研究的態度。
念碩博士班期間所受到的嚴謹訓練,啟發他對研究的興趣,到北科大任教後尤其全心投入,第一年就進行八個研究主題,幾乎是一睡醒就開始工作。談起自己鍾愛的智慧科技研發領域,黃士嘉眉飛色舞地說,在大學任教擁有很大的研究自由,自己可以選擇有興趣的主題,所以即使每天要花上十幾個小時,他也絲毫不以為苦,每次看到如迷霧般的問題,經過一層層抽絲剝繭,最終找到解決之道,就有極大的成就感。
黃士嘉說,許多研究主題的選擇,都是來自於日常生活中的觀察,像是研發代表作「影像能見度修復技術」,就是自己的親身經歷。有一回他開車在新竹山上遇到大霧,視線能見度不佳,但後面的車子跟得很近,實在很危險,「我一邊就在思考,有沒有可能用高科技的方式,為影像去除視覺上的干擾?」
他先做了一番調查,發現過去曾有人開發過影像除霧技術,但尚未出現除沙塵暴的技術,於是他帶領研究室團隊花了三年時間,利用電腦軟體演算法,結合影像技術與行車記錄器,提高影像能見度與色彩飽和度,將原本被粒子遮蔽的灰濛濛影像,修復成更清楚的畫面,當車主開車遇到濃霧或沙塵暴、前方能見度只有一公尺時,從這款行車記錄器中看到的前方景物能見度可以提高到三至五公尺。這不僅是全世界第一個除沙塵暴的系統,吸引各家IC晶片廠商行車紀錄器大廠接洽,其研發成果也陸續取得大陸、美國和臺灣等多國專利。
黃士嘉認為,世界上從事研究的學者眾多,自己當然未必是第一個發現問題的人,但只要找到適當的切入點,就有超越的機會。他指出,研究的英文 Research,拆解開來就是search 加re,也就是再搜尋一次,「所以說,創新不等於創造,研發不一定是從零到有,可以觀察別人做的研究,發掘新問題來克服。」
開發共乘平台 比Uber更優
Uber叫車應用引爆共乘經濟,由於價格低廉且方便使用,受到了全球用戶的喜愛,但早在Uber尚未出現,智慧型手機剛興起不久時,黃士嘉就觀察到消費市場上有共乘的交通需求,於是帶領團隊在實驗室開始研究,耗時多年,去年研發出「BlueNet」系統,成為全球唯一結合計程車叫車與乘客共乘的配對機制,獲得臺灣與美國的發明專利。
這樣的構想也來自於生活上的靈感,「走在路上,有沒有可能按個鈕就可叫車?或者搭順風車?」黃士嘉發現,共乘在臺灣屬小眾,但用APP叫計程車為多數人所接受,所以他結合共乘系統與小黃叫車,讓乘車者可從清單中,主動尋找及發出共乘需求,與同地點路線的他人共乘,且透過平台可清楚查看計程車司機的評價,直接進行「揪團共乘」平分車資,達到小資省錢功效。
對司機而言,這也是一個尋找乘客的有效管道,能提升計程車的使用率,解決交通擁塞問題,此外亦融入社交概念,方便讓使用者尋找到各類型的同好,此平台現已與一千輛計程車合作,超過十萬人次下載使用。
「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的資源都是有限的,因此,運用有限的資源去做出最大的產值,才是唯一的解決之道。」堅持理念,即便在研發這套系統時,團隊面臨經費與人力不足的瓶頸,黃士嘉也未曾想過放棄,一旦鎖定目標就全力以赴,足見他對創新研究的執著。
黃士嘉的博士班指導教授,臺大電機系教授郭斯彥對這位得意門生極為肯定,「士嘉是個很有想法的人,做事積極,勇於挑戰新領域,念博士班時,就經常提出一些創新的想法要研究,有時衝太快,我還要踩煞車提醒一下,但他的確做得很好。」
郭斯彥口氣有掩不住的驕傲,並指出,黃士嘉做研究是全心全意、很專注,不受框架限制:「他博士班念得快,寫學術論文也很有效率,帶領團隊用心做研究,從助理教授、副教授到教授升等只有幾年時間,難得的是很多都是在國際一流的學術論文期刊上發表,表示他的研究成果非常有價值,受到國際學術界肯定。」
傾囊相授 致力培育人才
黃士嘉表示,自己在智慧科技研發這條路曾經向眾多前輩學習,像是臺大郭斯彥教授、北科大譚旦旭教授、華盛頓大學黃正能教授、加拿大安大略大學Patrick Hung等,自己當了老師後,也盡可能將自身經驗傳承給年輕的下一代,他就常告訴學生,如果學會的是教科書上的知識,頂多只能跟別人一樣,無法突顯價值所在,「真正有價值的應該是碰到問題,有自己的獨特見解,不能只當個Copycat。」每當發掘到新的研發趨勢,他會直接帶領學生組成研究團隊,引導他們動手做,從中逐漸了解抽象的原理,減少摸索時間與錯誤機會。
黃士嘉近期正帶領學生投入智慧無人車的領域,以車窗為介面,開發以手勢直覺式操作的系統,他認為:「未來趨勢是朝向系統媒合服務,臺灣在此趨勢中可以做軟體與硬體整合,這是產業升級的機會,要及早佈局卡位。」熱衷智慧科技研發的他,將持續在此一領域耕耘,希望發掘更多有潛力的研究主題,培養更多傑出的創新人才,協助臺灣在世界智慧科技舞台佔有一席之地。
感言:國立臺北科技大學電子工程系教授 黃士嘉
非常榮幸獲得經濟部的國家產業創新獎的創新菁英。
感謝父母親的從小對我的細心栽培,是我努力的最好的支柱。
感謝臺大博士班郭斯彥指導教授,給我做研究啟發和指導。
感謝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提供我良好的研究環境。
感謝國立臺北科技大學電子系多媒體實驗室的歷屆學生,和我一起努力打拼。
- 發布日期:2022/05/31
- 最後更新時間: 2024/05/03
- 點閱次數: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