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修科技大學藝文處
以學術出發,卻以企業體的經營概念推展藝術文物修護工作,正修科技大學所創設的「文物修護中心」,打破理工與藝術的分水嶺,又在兩者之中找到互助平衡的契機,進而打造一連串的創新工程,使正修成功跨足文物修護領域,臺灣藝術修復專業得以與世界接軌。
整合理工優勢 跨領域創設文物修護中心
《績優產業創新學術獎》 正修科技大學藝文處
文/ 姚淑儀
臺灣著名畫家陳澄波,有著在同一張畫布上重複創作的習慣,而且被遮蓋住的前一幅創作通常為裸女。揭開這隱匿半世紀畫作之密的,不是畫家最親近的家人或學生,不是美術館、博物館、跨國藝術研究中心,而是一所位於臺灣南部的科技大學。
正修科技大學,原本是一所以工科為主的學校,但校長龔瑞璋認為生命教育需要理性與感性的平衡發展,所以特別在改制學院時增設藝術中心(現已更名為「藝文處」),專門負責推廣藝術欣賞與教育工作,希望透過美學涵養來陶冶學生性情、培養品味與氣度。
改變現況 投入文物修復
藝文處創立七年後,事情有了新發展。藝文處處長吳守哲認為藝術教育不應侷限於藝文欣賞,需更教育下一代以正確態度看待藝術文物,甚至是傳授保存與維護文物的正確觀念,於是,正修在2003年成立了「藝術科技保存修復組」(現已更名為「文物修護中心」),專門負責處理藝術文物的保存與修復問題。
「這件事非常急迫,因為臺灣第一代藝術家作品至今已超過百年,開始面臨損害的危機。」吳守哲表示,臺灣經過正統訓練的專業修復師非常少,並且大多屬於個人工作室,修復報告中對於修復過程與使用顏料,多以保護智慧財產為由不願公開,「修復報告應詳載作品現況、修復過程、材料、檢測數據,甚至是用料比例,必須公開接受外界檢驗,這個產業的知識才能不斷累積,臺灣的藝術修復領域才能持續進步。」
正修文物修護中心的成立,就是希望改變臺灣文物修復領域的發展現況,以學術單位的力量建立一個臺灣文物保存的修復體制,針對修復材料與保存方法進行有系統的研發與生產,並且定期發表文章,同時還舉辦研討會,將世界各地最新的材料與技術帶進臺灣。此外文物修護中心也舉辦修護展覽,將修護過程公開,讓民眾能進一步瞭解,甚至是將相關知識應用在日常生活中。
從無到有 建立專業品牌形象
要在藝術修復尚屬起步階段的臺灣,以學術單位的力量設立專業文物修護中心,可以想見將遭遇多少困難。首先,國內對於文物保存關注力過於薄弱,修復領域仍停留在手工摸索階段,且由於前方並未有太多典範可供跟隨,因此吳守哲必須透過相關資料的蒐集和研究,自行摸索進入一個全然陌生的專業領域。
其次,修復領域若要走出新路,必須購入昂貴設備及培養研發能力,如此才能擁有創新產品,「這些都需要錢,」吳守哲說。事實上,中心成立至今十年,僅設備就已累積投入近新臺幣4,000萬,中心必須不斷與企業、廠商進行產學合作,最著名的例子就是與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建立長期合作關係,目前該基金會所有典藏作品皆委由該中心管理,如此才不致成為學校負擔。
「剛開始做產學時,由於正修並非藝術學校而是一般理工大學,所以企業不斷提出質疑。」他表示,初創時真的很辛苦,但在努力經營品牌與服務之下,如今的正修文物修護中心已逐漸打開知名度,從區域型的小品牌成為眾所周知的專業品牌。
目前在全國大專院校擁有修復專業之學校(如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及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等校),正修科技大學文物修護中心具最大規模且服務項目眾多。中心目前擁有26名員工,服務項目包含油畫、木質、東西方紙質、器物、金屬等不同材質文物類別的修復,並設有藝術修復保存科學研究室、藝術典藏管理銀行,執行藝術品檢視分析、材料鑑定等工作,提供控溫控濕的環境,同時接受藝術品委託保存及管理等服務。
結合化材 成立科學研究室
修護中心一開始只專注於修復,後來發現化學材料分析的重要性,於是越做越大,有了建立專業研發團隊的想法,因為有了團隊,就可提供藝術修復材料的研發、分析與發表;於是他們善用正修的理工背景,將「化學」與「文物修復」跨領域結合,成立「藝術修復保存科學研究室」。
文物修護中心主任李益成表示,「這個研究室本來只是提供修復師修復作品前一個完整的參考資料,就像醫生開刀前必須參考病人的檢驗報告一樣;但發現它還可以有更多元的創新應用,例如可針對材料進行研究,於是加入了鑑識、比對與研發的工作。」此研究室是臺灣藝術修復保存領域中,第一間取得「財團法人全國認證基金會(TAF)」認證的測試實驗室,表示研究室管理系統及技術品質皆已獲得國際認可。
此外,臺灣修復領域大多使用國外進口材料,使得修復成本大增,外國材料卻不見得適用於修復臺灣藝術創作,因此研究室成立後,不只可進行藝術材料分析,還可做材料研發,未來甚至可利用研發成果發表於國際。然而,李益成也坦言延攬人才是一大挑戰,「懂化學的不懂藝術,懂藝術的不懂化學」,直到現在,這挑戰仍如芒刺在背。
人與錢都是挑戰,但「理工」大學背景卻是修護中心的先天優勢。李益成指出,以往有關於藝術品、文物或古蹟的修復保存,都是採用較傳統的方式進行,修護中心則試圖將科技的研究方法、檢測方式及技術和高科技的設備儀器導入,讓藝術品在修復或保存的過程中,更有可靠的依據作為參考,以降低藝術品二次傷害的機會。
典藏銀行及DNA 創意源源不絕
「我們一直在思考如何從優勢出發,在修復領域中持續提供多元、創新的服務。」在這樣的思維下,團隊想出將銀行保險箱概念應用於藝術保存的點子,也就是概念「藝術典藏管理銀行」。李益成說,目前臺灣的藝術品收藏工作多屬美術館、博物館業務範疇,私人大多沒有典藏環境,使得許多藝術作品修好又出問題。
藝術專業管理銀行的設置,除了儲放藝術品外,還能提供藝術文物資產維護管理上的便利性與安全性,藉由專業人員的妥當儲存、定期檢視,可有效延續藝術作品的生命與價值。「有些人雖然可以自己建立高規格典藏室,但是沒有維護團隊,而我們擁有可以定期維護與提出診斷的專業人員,這就是優勢。」吳守哲說。
典藏銀行作品入庫前後的流程、畫作管理辦法、空間溫濕度管控、保險、防竊機制等SOP,已申請通過ISO 9001品質管理認證。目前兩間典藏室空間即將飽和,所管理的作品包含油畫、紙質及立體藝術品等,共計2,000餘件,市值高達新臺幣數十億元;由於需求成長極快,另將加蓋新的典藏空間,預計今年(2014)完工。「有了優勢,還需要透過第三方國際機構認證以彰顯實力,使服務更具公信力。」
更特別的是,為了防止藝術品被竊,典藏銀行與學校電子系跨領域合作,研發出絕不傷害藝術品的防竊晶片系統,更有效的管理作品,該研究成果即將申請專利。
有了實驗室與銀行,未來修護中心更希望建構一個臺灣所有藝術家作品的DNA 資料庫。李益成表示,藝術品和人一樣也有DNA,藝術家所使用的材料在不同時期有其慣性,將此資料建立起來,就成了藝術品的DNA,之後只要比對顏料成分,真偽立時可判。「我們更希望建立一個臺灣專屬文物保存修復材料的研發中心,以證明臺灣也有生產開發材料的能力,並且是來自正修這個品牌。」
從南部出發,目前正修也已於臺北成立修復保存研究室,用以承接北部修復案,今年(2014)也已於香港成立研究室,未來甚至將發展到中國大陸。研究室研發出的許多材料也已在申請專利中,一旦專利通過,將在2015年由文物修護中心所舉辦的「亞太修復年會」中首度亮相。「對於國際來說,臺灣一向不重視藝術修護,而這是讓國際看到臺灣修護專業,與世界接軌的絕佳時機。」
同時,他們更希望藝術修復能夠向下紮根,教導學生與民眾瞭解藝術維護的重要性,使臺灣成為一座重視文化資產保存的島嶼,全民共同於生活中實踐藝術文物的珍藏與保護。
感言:正修科技大學藝文處處長 吳守哲
正修科技大學創校已逾45年,基於「止於至善」之辦學理念,建構優質教學環境與培育具競爭力人才,一路走來腳步穩重而踏實並受到各界肯定,近年來以「創新,是邁向卓越的動力」想法注入「創新」價值並成立藝文處及文物修護中心,對藝術文化之傳承及創新的推動不遺餘力。藝文處成立13年多以來,致力於藝術與文化的教育、展演、研究、保存與維護,並以藝術科技修護本土化,創造超越的價值為使命感,不斷的努力著,此次能夠獲得第三屆國家產業創新獎評審委員的肯定,無疑是讓在藝術推廣教育這塊領域努力的我們注入一劑強心針,在此感謝主辦單位及評審委員的肯定,藝文處將會持續培育藝術人材,推廣藝術發展能量,讓藝術從校園中紮根,並向外延伸如同心圓般擴展出去,進而促進國際文化交流,提升臺灣文化藝術的競爭力。
圖片列表
檔案下載
- 第三屆產創獎專輯 鋒芒再現 PDF69.73MB,下載72次
- 發布日期:2022/10/30
- 最後更新時間: 2024/05/06
- 點閱次數: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