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林百貨
2013年6月,臺南古蹟林百貨終於重新與世人見面。據說,只是開放空館,三個月內就吸引了十萬多人次入內參觀,可見臺南人對這座古蹟充滿熱烈期待。這份期待也是壓力。2014年,「高青時尚」這一間在地百貨公司,承接了讓林百貨重生的使命,不但再現林百貨歷史風華,更躍升國際媒體,引來大批國際旅人、學者、業者關注,成為國際地標。 |
從歷史中光彩現身 林百貨躍為國際地標
地方產業創新典範-高青時尚股份有限公司 【臺南林百貨】
文/ 姚淑儀
臺南有一間沈寂已久的老房子,過去,在地人抬頭仰望她,如仰望臺南悠久的歷史風華,詩人為她吟詩,畫家為她作畫,地方文史工作者探究她的動人身世,她是臺南古蹟林百貨,現年85歲,為臺灣僅存最古老的西式百貨歷史建築,歷經二次大戰仍昂然站立。2014年終於從灰燼中重生,開啟全臺最老、最小,也最美的百貨歷史新頁。
少百貨交集 打造臺南美好
2000年,「高青開發股份有限公司」於臺南中山 路上火車站前商圈創立了「Focus Square 時尚流行館」,成為年輕族群流行朝聖之地,也是唯一臺南在地的百貨公司。
接著2012年,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展開經營權的委外作業,並將林百貨定位為「文創百貨公司」。高青開發有限公司於 2013年成立高青時尚股份有限公司,並結合臺南文化界與設計界先進的力量,取得委外經營權,高青團隊本著回饋社會的良善初衷,終讓林百貨以亮麗之姿,重現世人眼前。
17歲的「Focus Square 時尚流行館」與85歲的林百貨,這一老一少,隔著時間之河,遙遙相望。
「對於林百貨,臺南人的期望很深,」高青時尚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慧姝說,高青是臺南唯一一間在地百貨公司,更早在7年前就推出「Focus In創意生活平台」,於15坪空間中引進40多項設計品牌,以培養文創與手創工作者,是同時具備「百貨」與「文創」經營專業的「在地」百貨公司。臺南人對林百貨的期望,就這麼聚焦在高青的身上了。
雖擁有豐富經驗,但總經理陳慧姝並非在地人,卻得經營一間臺南古蹟;也非文化工作者,卻得揮灑一座文創百貨,對於如何正確回應臺南人的期待,陳慧姝感到無比艱鉅。因此投標前,有長達10個月時間,陳慧姝不斷向在地文史工作者、作家、設計師們請益,每月兩次定期聚會,有時聊到深夜甚至清晨。
「我們的專業是百貨經營,並非文化、創意產業的專家,想經營一份自己不懂的領域,就得存謙卑的心,向人請教,從頭瞭解在地歷史文化與產業發展,」幸好,這群臺南在地文化工作者,對故鄉土地與林百貨的重生充滿熱情,使高青團隊從一開始,就建立了一群強大的在地支持者,匯集臺南民間文化力量,同心協力,從林百貨如灰燼般的過往中,逐漸規劃出清晰的現在與未來藍圖。
「讓世界看見臺南」,就是這份藍圖的核心精神與使命,「我們希望,無論在地人或外地人,都能透過這一間小小的百貨公司,看見臺南的美好。」
以百貨專業 經營文化古蹟
林百貨既是老臺南人的生活記憶,樓層設計便以「臺南生活」為主題,「要讓臺南人走進林百貨就像回家一樣,」因此,做為臺灣唯一的文創百貨,林百貨突破一般商場以產品分類的思維,規劃了六個樓層:
一樓「好客廳」,以在地精選伴手禮為臺南精緻農業與豐富物產發聲;二樓「好設計」,透過設計師品牌,展現臺南人的品味文化;三樓「好時尚」,以精緻的服裝、織品、飾品,展現臺南細緻慢活的時尚風格;四樓「好文化」,結合展演空間與咖啡輕食,定期舉辦以臺南為主題的講座;五樓「臺南好美味」至六樓「臺南好風景」,是林百貨周邊文創商品展售場域。
由於林百貨也是臺灣唯一擁有頂樓神社的百貨公司,因此頂樓的「末廣社」,則有結合了神社及旅人祝福的復古郵筒創意。處處展現細緻多元的構思與文創魅力,而目標,就是讓人透過古蹟、文化、美食與特有的生活方式,看見臺南之美。
這一支重新妝點林百貨的團隊,來自高青總公司原有團隊,成員約53名,分屬營業、企畫、自營、財會與總務五大部門;後又專為林百貨特有的觀光與文創定位,加入擁有「觀光行銷」以及「文創營運管理」經歷的專業幹部,以及門市銷售、倉管等約30名員工。
毋庸置疑,團隊的核心能力就是百貨經營管理;但是,林百貨與一般百貨公司型態不同,她既是百貨公司又是文化古蹟,必須加入在地意象並導入文化思維;而對於團隊來說,原本經營年輕人的百貨公司,現在卻經營起古蹟百貨,一支團隊,兩種截然不同的定位,更凸顯了高青團隊能夠突破既有思維的創新能量。
我總是提醒自己與團隊 :「我們必須不斷提醒自己重視林百貨的文化價值與文化高度,所有策略都必須在商業與文化中取得平衡。」「要有理想性,不能為了賺錢,卻失去文化,因為那是我們的根。」
新芽不離根 舊中創新意
要如何持守這個根呢?高青團隊要建立林百貨「不只是一個百貨公司」的意象,進而透過林百貨,帶動地方老店,使老店新生。因此,團隊特地走訪臺南上百家老店,邀請以獨家聯名開發的方式販售其商品。
立意雖好,然因老店講究精緻手工,人手有限,商品開發數量也有限,而寄賣的商品,又必須與林百貨獨家聯名開發,耗時費工,因而不斷拒絕。高青團隊則站在互利共享的立場,不但提出共同開發的邀約,並且無論合作創意及包裝設計,團隊皆無償參與。
如此,透過漫長、誠意的溝通,最後才達成共識。而此舉更讓這些在地老品牌,重新注入新創意。例如,於臺南百年餅鋪「舊來發」的椪餅表面,以百年印鋪「信文堂」印章,蓋上「林」字樣Logo,陳放於 85年古蹟裡販售,舊上加舊,成果卻耳目一新,引發熱銷。
不僅讓老的被看見,新的也要被看見。高青團隊結合國內具潛力的文創設計品牌,打造文創百貨之定位,同時解決文創商品銷售通路狹隘的問題,提高設計品牌能見度。
然而,林百貨總坪數只有六百坪,腹地過小可容納品牌過少,又因是古蹟而有人潮管控的限制,致使招商受挫。於是開幕前三個月,高青決定將招商專櫃改為自營方式,並將內部的裝修氛圍重新調整,成功引進文創品牌高達300多家品牌進駐,不但解決了招商問題,至今更每年創造近新臺幣6千萬的文創產值。
林百貨帶頭 整合臺南多元能量
為打破賣場空間限制,解決人潮湧入的窘況,在工研院協助下,經半年開發,高青團隊把通路上所有原創品牌,與部落客、旅行社、科技領域的伙伴凝聚起來,透過讓訪客自助使用手機「林,聚在一起」APP,按圖索驥,尋訪隱身巷弄的臺南在地文創、職人與傳統老店等共20個品牌,也就是由林百貨帶頭整合,透過技術密集型群聚計畫,讓在地品牌業者更容易被人看見。
因為林百貨,臺南知名文學家王美霞與高青團隊曾多次合作,從第一年開幕慶典至今每一次周年慶,皆由王美霞擔任主持,將林百貨的美好,透過在地文學工作者的眼,傳遞給每一位故鄉人。
王美霞說,由於林百貨具有強烈的地標性,更象徵了40年代的文明風華,時代的指標意義濃郁,因此,臺南人對於林百貨再生有著許多想像與期待;市政府則希望把林百貨地景地標的文化感與歷史感呈現出來。然而,在商言商,一個百貨經營團隊,要將林百貨經營得符合大眾期待已十分困難,更何況營利,「而高青願意擔負起這個重任,證明他們對臺南有一份在地的愛與堅持。」
她表示,因林百貨的重生,許多屬於這片土地的故事都回來了;今年應高青之邀,她將著手蒐集與林百貨有關的故事成書,將人與林百貨連結,將城市與土地的記憶喚醒。「這個百貨公司,不只有過去,還有未來,不只吸納了百年老店、職人,還有許多年輕文創設計者、年輕小農,集結了老中青三代,將臺南文化不同時期的風貌,與多元能量的臺南精神一一展現,使臺南的在地化,藉著林百貨被國際看見。」
越在地就越國際 讓臺灣被看見
自2014年6月14日重新開幕以來,每逢假日,「排隊」就成了林百貨不變的風景,來客數至今已達370萬人次,其中75%為觀光客,特別吸引來自日本、港、澳、馬來西亞、韓國等國際旅客造訪。「來到臺南,許多國際旅人會將林百貨設為第一個旅遊景點,這裡成了人們認識臺南的窗口。」
在「越在地,就越國際」的策略下,重生後的林百貨,一舉拿下「台灣文化創意產業一百大獎」網路最佳人氣獎及年度最佳文創產品獎第三名;2015年更榮獲香港設計中心舉辦的「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大獎(Design for Asia Awards)」最大獎,無論是古蹟修復、再利用以及文化創意發展,都深獲肯定;更有超過世界各地千位學者,爭相前來考察與體驗;吸引不同國家媒體報導,每年可達300則;並列為日本觀光客來臺之必訪景點。
「想吸引遊客,必須做到在地,讓觀光客知道,只有來此,才能親眼所見、親身感受。」陳慧姝說,許多人擔心文創商品都很類似,老店商品也隨處買得到,但高青團隊卻開發了許多-別處看不到、買不到、限量、獨創的商品,充分建立了通路的獨創性。
「2016年開始,林百貨的目標是成為代表臺南文化的國際地標。」她表示,臺灣過去是許多國家的殖民地,淪為外國文化的輸入國;而今,高青希望透過林百貨,帶領臺南人認識故鄉的城市文化,也讓外國觀光客認識臺灣的文化,進而成為國際地標,成為文化輸出國,「這是個理想,理想不能只用說的,更要做出來,讓自己看見,也讓人看見。」陳慧姝堅定地說著。
感言:高青時尚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陳慧姝
臺南是臺灣文化的根源地,而林百貨是目前臺灣最小,也是最老的百貨公司,歷經了曾經最繁華的30年代,以及戰爭無情的轟炸,林百貨仍一路陪伴臺南84個年頭,林百貨在代代臺南人心中是美好的回憶,是有感情的古蹟。
而林百貨的再次開幕,高青時尚股份有限公司嘗試了一個全新的營運模式,把整棟百貨打造成臺南文化的窗口。透過林百貨,去思考與創造屬於我們的臺南式的美學。媒合舊工藝及新銳設計,以臺南式的生活美學為樓層主題,以及創意行銷活動為府城文化發聲。
林百貨是許多市民、文化人、設計品牌、工藝職人一起為臺灣古蹟盡心力,「獲獎不只是經營團隊的努力結果,而是屬於臺南,臺灣。」
- 發布日期:2022/10/30
- 最後更新時間: 2024/05/07
- 點閱次數: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