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團法人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
財團法人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
卓越創新學研機構
一根RFID 標籤紗線 拉出紡織業升級轉型的推手
紡織所創設60 多年來,伴隨產業戮力探索技術、優化製程、佈局專利,以高企圖心從初階攀向高階市場的一場場戰役中,努力掙脫夕陽產業的框架,無懼在各層面投入創新作為,不斷繳出智慧成果。
紡織業,曾經是臺灣外匯歷史的第二大貢獻產業。即使電子半導體與資通訊產業後來居上,直到2019 年紡織業仍是第四大創匯者。
如同臺灣主要產業的發展歷程,少不了專業研究型法人機構的引領相伴。總部位於新北土城的《財團法人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 簡稱紡織所),就扮演技術研究與加值服務的要角。
受訪一開始,紡織所現任所長李貴琪就侃侃說出一串數據:「臺灣紡織業以出口為導向。現有廠家4,390 家,95% 是中小型業者;從業人員16 萬人,2019 年的產值3,740 億元,佔全國經濟產值12.9%。」
「臺灣紡織產業掌握機能性纖維的關鍵技術,能快速反應國際市場的需求,在聚酯、耐隆纖維的產值位居全球第三,機能布料全球市佔率50%,供應機能品牌的佔比更高達70%。」這些數據擺開來看,臺灣紡織業哪是夕陽產業?
75% 員工投入創新 四大技術領先全球
紡織所的前身是設立於1959 年底的《台灣紡織品試驗中心》,專注外銷檢驗;1971 年更名為《中國紡織工業研究中心》,轉型為技術服務的科研機構。2004 年,著眼於國際級紡織科技與服務的視野,進一步擴編為綜合型研究所。
現有約345 名員工的紡織所,擁有一群來自跨領域的專業人才,從紡織本業到化工、材料、電子、電機等,內部單位有負責基礎研究,也有原料纖維、檢測驗證、製程技術、產業服務以及產品開發等部門,所長室還特設一個紡織產業發展推動小組,目標在於推動臺灣成為國際紡織科技服務與供應的重鎮。
根據紡織所的資料顯示,2015-19 年間,透過雙軌並行策略,在新舊產品與系統改良、開發與上市數量,超過900 項;專利取證數152 件,榮獲創新獎項有21 件。其中,新產品的技轉與授權項目有304 件,產生的收入達2.4 億元。
李貴琪表示:「本所的創新經費佔總營運收入的44%,全所75% 的同仁投入在不同創新活動,產生可觀的成果。在材料、紗線、面料與產品檢驗等領域,我們都有領先全球的技術。」
例如,具高產能/ 環保/ 低成本的石墨烯技術、紗線型RFID 標籤技術、高間距/ 不等距噴氣織機與織物技術,以及LED 主動式警示服與標準等等。
從工業到產業 研發平台大戰略
紡織所賴以運行的研究系統,是一套從工業到產業(Industry to Industry) 的戰略共同平台。
「這是一套研發工具平台。」李貴琪舉例表示,當訊息從情報端匯入後,技術背景的同仁就會邀集產經部門組成團隊,從技術選題、專利地圖到探詢市場等;也就是任何專案計畫的啟動,一開始就要建立一條龍的體系視野。
由於研發團隊的組成必須跨專業與跨部門,久而久之同仁內化成習慣,只要承接新專案就會自主從其他合適的單位招兵買馬。非僅如此,紡織所同仁把視野放得更寬,任何計畫要是能借重其他法人研究機構之力,也會自主跨域探詢與組織。
李貴琪舉例,「工研院生醫所研究人工韌帶,在材料與相容性方面就需要紡織所的專業諮詢。這也是我們發展紡織醫材的契機。」
紡織所有三大研發計畫類型--創新前瞻、關鍵技術和環境建構等。李貴琪表示:「紡織所的研發體系,整合了紡織技術、產品與服務於一體。各類研發計畫會以技術成熟度,做為專案規劃的依據。」
其中,創新前瞻類屬於紡織所的自主管理計畫,已經推動17 年。計畫每五年就會檢討一次。在過程中,紡織所會去觀察國際發展的趨勢,也檢視臺灣國家發展策略,進而滾動式調整。
李貴琪強調:「我們必須思考,每個創新計畫跟產業能否連結。所有投入的經費、時間與人力等,全部都要符合產業的需求。」
例如,新研發的機能性墨水技術可把親水性等機能,透過噴印呈現在布料。這個計畫就整合了十八家業者,串接為機能噴染和噴塗的產業鏈。
RFID 變身一根紗線 產業數位轉型
技術與製程創新的下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商品化。而《紗線型RFID》的研發模式,就反映了紡織所如何洞察產業有數位轉型需求,進而提出有效解方的實例之一。
隨著國際紡織市場進入「快時尚」的時代,傳統6-9 個月的週期循環,已轉變為少量多樣,客製化且快速化等新戰場。整個供應鏈體系能否升級應變,達到客戶快速供貨的需求,數位轉型成為”must-to-have”的一步棋。
「換句話說,紡織供應鏈的業者要找新方法,確實掌控生產、銷售、庫存等所有環節,才能把供貨時間壓縮到最緊。」
洞察產業有此需求後,紡織所團隊評估RFID標籤是好工具,只要克服一個關卡:想辦法讓它符合紡織生產過程的耐水洗、耐酸鹼、耐高溫且耐輾壓等必要條件。非僅如此,RFID 標籤還要微小化,才能做成一根紗線,好直接織進布料。
在經濟部科專的支持下,紡織所戮力研究,特別是找到關鍵的微電子纖維封裝技術解方,得以突破前述四大技術瓶頸,而成為獨步全球的新方案。
緊接著,紡織所邀請染整、紡紗和電子業的業者組成聯盟,並由強盛染整公司在生產線導入紗線型RFID 標籤,進行完整測試。結果證明,紗線型RFID 確實掌握了生產全程的資訊與進度,沒有遺漏任一環節,也確立強盛公司在染整產線管理的示範場域。
產業高值化 輔導打造研發中心
紡織所也肩負一項「產業高值化」的政策任務,做法是協助業者強化研發中心,突破在技術深度與人才育成兩方面的瓶頸。
經驗豐富的紡織所15 年來,推動業界設立40 個研發中心。尤其近三年設立的10 家研發中心,投資額近20 億元,成功吸引120 多位高階研發人力轉進紡織業。
李貴琪舉例擁有上中下游一貫作業的紡織成衣大廠東豐纖維,就跟紡織所一起花費三年時間,把傳統製程轉為綠色製程。
製程改造源自於國際客戶的要求。隨著國際運動品牌商相繼為供應鏈的永續轉型,設下強制期限,擁有adidas, Nike, umbro 等品牌客戶的東豐,也必須及早布局因應。
「做為品牌商的供應鏈,東豐纖維必須要改造生產線的主要製程,才能符合重要客戶的要求,而且是帶有期限的要求。紡織所接到這個委託後,提議以智慧科技方案替代傳統製程。」
這個綠色製程計畫足足走了三年,雙方投入可觀的心力與資源,最終製程順利上線,東豐也因此增加20 多名研發生力軍。
與紡織所技術合作長達30 多年的聚隆纖維,也分享最新的「抗靜電纖維紗」,如何技轉自紡織所的基礎研究成果,並穩定生產線品質,再精進往高階發展的歷程。
聚隆董事長周文東說明,聚隆一開始的海外客戶是紡織所幫忙介紹的。「這家紗線加工大廠的成品,供應給十多家國際品牌商,從基本布料到高階品都有。我們從初階品切入,穩定供貨後,也慢慢掌握市場脈動,往高階品推進。」
周文東肯定表示:「要躍升等級,需要仰賴更進階的技術。聚隆在精進研發過程,紡織所就是不可或缺的好夥伴。」
智慧機上盒 數位轉型服務掛帥
臺灣九成五的紡織業者是中小型公司,大多擅長某段加工專業,在供應鏈有承接上游與交付下游的角色。但他們相對缺乏數位化策略和人才,亦是這些中小企業面臨的挑戰。
李貴琪表示:「仔細來看,這些業者的規模雖然不大,但大多對自己的專業有獨門功夫,熟稔機台的運作效能。要如何把寶貴的經驗用系統方式記錄傳承,同時想辦法活化舊設備,就是我們推動紡織業數位轉型的重要任務。」
針對中小型紡織加工廠的設備百百款,資訊不易互通的問題,紡織所找了工研院智慧機械科技中心( 智機中心) 組成團隊,端出智慧機上盒的解方。
首先,指定通訊協定,讓不同廠牌的機台資訊相互溝通,進而實現智慧化模式。除了硬體設備的活化與新增之外,這套解方還協助工廠,運用經濟部主導的《機械雲》平台,大幅降低紡織業者轉進數位應用的技術門檻與成本負擔。
李貴琪觀察,「紡織/ 加工廠來自客戶的數位要求越明確,他們投資升級的意願就越高,訂單與生存競爭才是他們追求數位轉型的催化劑。」
新設協會 跨領域凝聚趨勢洞察
另一方面,紡織所在推進不同階段的新興產業動能時,還運用了一種嶄新的平台策略。
「在臺灣,要快速匯聚企業對同一主題的興趣,進而投入資源,設立新協會是個好方法,彼此也容易有共通語言。」李貴琪認為,新協會的設立代表一群業者,對某種主題或趨勢有早期的洞察。例如,2018 年設立的《台灣智慧型紡織品發展協會(tsta)》,就同時集合了紡織業和科技業,其中科技業者佔了三分之一的會員數。
「協會組織的任務之一是制定標準規範與認證平台,尤其必須把我們的想法及早傳達給國際標準組織。」臺灣不是聯合國會員,因此紡織所盡力跟他國的相關機構進行常態交流,很多想法與主張潛移默化之間,一旦獲得對方認同,有機會就在ISO等國際標準組織的提案被採納進去。
把關口罩國家隊 務實準備自信上場
全球COVID-19 疫情邁入第二年,在2020 防疫第一年,國產口罩獲得政策的果斷支持,快速組成國家隊擴大產能,供應全民基本且重要的防疫物資,有效安定了民心。
當時,中央政府下令徵收全國口罩廠的產量,經濟部委派紡織所擔任全臺所有工廠的稽核重任。為了如實抓緊各項細節,紡織所人員從原料進貨到口罩出貨的產量核對,絲毫不馬虎。
臺灣區不織布工業同業公會理事長陳世中在COVID-19 疫情之初,就協同紡織所為組織口罩國家隊辛苦奔波,他也親身見證該所人員在各項細節的勇於承擔。
陳世中透露,為了國產不織布的增產,曾經找到某工廠閒置的熔噴機。不過,有機器卻沒工人。紡織所果斷派出數位博士研究員,直接下場當師傅;並代訓廠商新招募的員工,有計畫交棒,確保熔噴布維持必要的產能。此外,紡織所的品質檢驗團隊也24 小時開機,處理接踵而來的送檢口罩、防護衣等防疫物資。
「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陳世中經過防疫大作戰的洗禮,深刻體會此言。「我看到紡織所在防護裝備的研究與檢驗各方面,都有專業人力和嚴謹的品管體系。當疫情來襲,國家需要,全員很快就作戰位置,無論是跟廠商的協同合作,還是擔任公部門的把關者。務實準備,機會來臨,就是你上場表現的時刻!」
創新秘笈BOX
運用從工業到產業(I2I) 的研發工具平台,組成跨領域團隊,從技術選題、專利地圖到探詢市場等,計畫前期就建立一條龍的體系視野。
研發體系整合紡織技術、產品與服務於一體,按計畫成熟度做為專案規劃的依據。創新前瞻類每五年檢討一次,持續觀察國際發展趨勢,檢視國家發展策略,並滾動調整以確保每個創新計畫跟產業確實連結。
肩負「產業高值化」的政策任務,推出智慧機上盒方案,讓業者不同廠牌機台的資訊得以互通,實現智慧化模式;並運用經濟部主導的《機械雲》平台,大幅降低紡織業者轉進數位應用的技術門檻與成本負擔。
得獎感言-財團法人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 李貴琪 所長
感謝經濟部及評審委員的肯定,更感謝紡織產業先進長期的支持與協助!這份榮耀應歸屬各界給予本所成長的鞭策,及全體同仁共同努力的成果,當然更證明臺灣紡織業是一個兼具創新與高科技的產業。
臺灣紡織產業規模與資源相對不足,卻能成為全球第三大聚酯、耐隆纖維出口國、第七大紡織品出口國,並佔國際主要機能性品牌面料供應達七成以上,又是全球環保紡織品最重要的供應重鎮,主要憑藉著我們的創新研發、彈性快速反應、高CP 品質與誠信經營的理念;本所也一直堅守成為全球最先進紡織科技、檢測與驗證及產業資訊的研發服務機構之一為目標,積極扮演臺灣紡織產業科技與服務解決方案的提供者,面對未來國際產業大趨勢,在不斷提升臺灣紡織競爭力的核心價值下,期許以高階化、永續化、數位化等三大構面主軸,鞏固臺灣紡織成為國際產業鏈最關鍵的力量,更是促進民生社會〝衣〞福祉最貼心的幫助!
檔案下載
- 第七屆產創獎專輯_蛻變邁向新世代的致勝之道 PDF61.33MB,下載103次
- 發布日期:2023/07/01
- 最後更新時間: 2024/05/06
- 點閱次數: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