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勤貿實業股份有限公司(陶作坊)

第七屆-產創專輯-勤貿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組織類)2

勤貿實業股份有限公司(陶作坊)

績優創新企業-中小企業組


把陶藝帶入茶藝 將傳統與時尚混搭

「要提升大眾生活品質,就要從日常生活中的鍋碗瓢盆做起。」陶作坊創辦人林榮國,年輕時醉心於陶藝創作,但他卻不甘於只是一名藝術家,反將陶藝二字,從藝術殿堂的高牆內帶出,創立「陶作坊」,專注於將陶藝生活化,再藉著茶,華人必喝的飲品,進入庶民家庭,不動聲色地,將藝術置入於行住坐臥中,提升人們的生活美感。

臺灣80 年代,茶藝文化崛起,春水堂、翰林茶館、紫藤廬等,各類型茶藝館街頭林立,一時之間,飲茶,從日常開門七件事中轉換了姿態,變得更有文化感與藝術感了。而就在這樣的時代氛圍裡,1983 年,一間名不見經傳的陶藝工作室,於幽暗窄仄的創作工房中默默誕生,無人預見,這間小小工作室,未來將為臺灣茶文化注入多麼令人驚艷的活水。

畢業於臺灣師大工業教育系、主修陶藝製作的林榮國,年輕時瘋魔於陶藝創作,作品深獲臺灣陶藝先驅吳讓農教授肯定,畢業後,他沒有選擇只做一名陶藝家,也無法按耐著性子,當個老師穩妥度日,懷抱陶藝推廣使命的他,與朋友集資共創陶藝教學工作室,卻在現實步步強逼下,「才創業一年,就活不下去了。」他苦笑。

活不下去,不止因為收入拮据,更因林榮國始終找不著,讓他足以存活、專注發展的創業主軸。「老師,您拉胚手法細緻,很適合做茶具呢!」學生輕輕巧巧的一句話,卻震動了他,剎那間「整個人像被電到了!」

「茶是生活必需品,有市場;而隨著喝茶的環境、對象、目的不同,所使用的茶器具也不一樣,需求多元。」林國榮於是以茶為主軸,將陶藝與茶藝結合,專注於茶器與生活陶藝的開發,創立了「陶作坊」。隨著茶藝文化興盛的洪流,陶作坊不但活了下來,當時臺灣知名茶藝館,80% 以上都使用陶作坊茶器具。

陶中有茶 生活中有美

喝茶需要茶器,茶藝文化驅動下,當時人們飲茶所使用的茶器具,不脫藝術家作品、一般陶瓷工廠製品以及大陸宜興茶具範疇;藝術家作品單價過高、無法量產,工廠製品單價低、可量產但品質欠佳,宜興茶具則強調泥料的肌理與美感,深受市場喜愛。

「我想讓人們以買得起的價格,享受到藝術等級的茶器。」林榮國的目標是將陶藝生活化,以走入庶民日常,提升人們的生活美感,因此,他將產品定位於藝術與工廠之間,讓人消費得起、享受得到;更運用所學,工業設計與陶藝創作的專業背景,針對現代人生活習慣,將陶藝技術及人體工學融入茶器研發中,以達到實用與生活的目的,而非一味的學古、懷古。

「創意是我的強項,叛逆是我的特質,臺灣缺少紫砂,就不能與宜興壺抗衡嗎?」夠創意、夠叛逆,再加上夠有本事,擅長配方、配土與釉藥的他,創新採用臺灣在地材質,以天然岩礦結合陶土,調配出獨家複合配方「老岩泥」,走出市場「世上只有一把壺,名字叫宜興」的魔咒,成功形塑品牌特有標誌,如今世人皆知,唯有老岩泥,來自陶作坊。

「以藝術的情懷,專業的素養,實用的考量,創作每一件作品。」這句話,是陶作坊創立至今,恆久不變的核心價值。初創階段,善於觀察使用者需求與社會脈動的林榮國,創新研發「同心杯」,以茶杯底部的特殊凹槽設計,解決上班族喝茶時杯口無法瀝乾茶湯的困擾;更推出「燒水壺」系列,融入人因設計,將提耳孔洞設計成一邊方一邊圓的形式,使提樑可以擺放安穩,藉由多項讓人使用時會心一笑的創新研發,陶作坊成功打開了茶生活市場,獲得茶產業關注及得獎肯定。

初創階段,林榮國的目標是「作活」,建立產品核心價值與架構,要在市場叢林戰中存活下來;2010 年,陶作坊受上海世界博覽會之邀,於「臺灣館」提供奉茶體驗及茶藝展演,以推廣臺灣茶文化。這份邀請,使林榮國意識到,必須改變過去埋頭創作的習性,與跨界溝通連結,才能成功從陶藝創作,邁向品牌經營,從陶藝家邁向企業家。

跨界創新 走向品牌經營

2012,陶作坊30 歲那年,林榮國耗資數百萬,整合臺灣文創能量,推出Tea Party 1,以現代舞劇演繹茶文化,結合茶藝、產品、家具、織品、服裝、音樂、舞蹈、影片等,多達8 個跨界領域,運用多種元素,探討茶在生活中如何透過茶器與人交流、引發感動,引領各界共同切磋茶產業未來的創新方向,並藉此奠立品牌知名度及高度。Tea Party 1 成為華人世界首獲德國「iF 傳達設計獎」的茶文化作品。

3 年後,陶作坊再次結合「茶與酒」混合創新,續推Tea Party 2,也再次獲得德國「iF 傳達設計獎」以及「DFAA 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獎- 文化特別獎」肯定,更成為第一個以茶文化拿下國家磐石獎的企業。

「許多人認為,茶是老一輩的東西,如果想改變這既存印象,就必須經過產業創新;這不能單靠陶作坊一人,必須激發更多年輕設計師及茶人不斷投入茶產業。」至今仍有許多投入茶文創產業的年輕人表示,其生涯規劃深受Tea Party 系列影響。

當陶作坊取得市場制高點,擁有品牌知名度時,林榮國開始致力於「作專」,也就是進入產品細分階段。有人說,什麼人喝什麼茶,「喜歡慢跑的人自然得穿慢跑鞋,而非籃球鞋。」林榮國舉例說明:「這就是細分,所有成熟的產業都經過細分。」

以茶來說,適當的器具分類,可與茶做最好的搭配,因此陶作坊首倡「人、茶、器」、「以器引茶」、「品茗五要訣」等創新概念,強調以不同器具,喝不同的茶,讓不同的消費者,因為選對器具,喝到最喜愛的一杯好茶湯的重要性。

而無論泥料或釉料如何變化,「安全」永遠是陶作坊首要堅持,因此提出「安心、安全」企業承諾,所有茶具、茶葉都經過多達482 項安全合格檢驗,就連茶壺也有一年保固服務,讓消費者安心、放心,更加信任陶作坊。

結合東方與西方 茶與咖啡

從作活到作專,未來,陶作坊更要作深、作廣。2014 年,陶作坊甚至革自己的命,從專一於茶,到跨足於咖啡器具市場。

他認為,相較於茶,咖啡是一個更為普及與國際化的產業,有利於品牌國際化與年輕化。林榮國將老岩泥的特色,運用於咖啡器具上,2018 年,創立Aurli 奧利咖啡事業品牌,希望透過Aurli,這隻領頭羊,以循序漸進的策略佈局,引導、接觸以及培養年輕客層,認識陶作坊。

「喝喝看,每一杯口感都不一樣。」以同一壺咖啡注入三只小陶杯後,林榮國微笑地等候著,飲者表情上的轉變。這是陶作坊熱銷之作,也是讓人玩味再三的「老岩泥135 燒隨心杯」。

將老岩泥咖啡杯,細分至一燒、三燒、五燒,隨著窯燒次數增加,老岩泥結構質地變得更加密實,品飲也呈現不同變化。依個人喜好,選擇最佳器具,在咖啡的世界,陶作坊依然呼應著「以器引茶」的道理。

去年臺灣國際咖啡展中,單單Aurli 系列,在短短5 天裡,就締造了臺幣140 萬營收,這樣的成績,讓林榮國相信,Aurli 將是陶作坊未來的成長引擎。

「然而,市場競爭不能只有產品競爭,更要提出想法、價值、使命或論述,這才是競爭。」他認為,產品再創新也可能被模仿抄襲,唯有思想論述難以被超越,隨著品牌成長,更須投入資源,進行科學研究分析,以奠定科學的論述基礎。

「例如,老岩泥是我們的獨家複合配方,經過15 年數十萬消費者的感官體驗,確認其對水、茶和咖啡等品飲,都有改善;但若欠缺科學機理研究分析,仍無法讓消費者對品牌產生信任。」他認為,文創產業的浪漫美好,需有科學支撐,因此與遠東科技大學及淡江大學產學合作,就老岩泥及老岩泥與水、茶、不同次數燒的機理,進行科學研究。理性、浪漫,東方、西方,咖啡與茶,成了陶作坊的左腳與右腳,齊步走,才能走得快又遠。

「讓消費者信任」是林榮國近乎執念的追求,這樣的精神,看在年方27,喜愛烹茶品茗的年輕消費者王振宇眼中,深感敬佩,「他愛護品牌的心,展現在講究細節、堅持產品安全,且不斷創新的職人態度上,因此無論茶或咖啡愛好者,對於陶作坊幾無負評。」王振宇指出,無論製造過程、器型設計或表面釉藥處理上,陶作坊都堅持固有品質,也不斷創新,甚至大膽地將品牌分眾化,跨足咖啡器具領域,「有堅持也有創新,讓陶作坊成為一個很吸引人的品牌。」

茶是水,陶是土,咖啡是種子,林榮國把三者揉合在藝術創作裡,讓人自然而然的,從生活中接觸藝術,認識茶,品味咖啡,不斷的發現與認識,也許有一天,人們會明白,啊,原來生活也可以這麼過。

創新秘笈BOX

將陶藝帶入茶藝,林榮國是第一人,他切入的是一片真空市場;而後又將陶藝帶入咖啡,他面臨的也是一處無人之地,無方位、無座標。他認為,藍海創業特別需要強大的熱情與使命感,兩者將驅動創業者不斷前進,滿心滿眼只在乎所屬產業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因為在乎,你會像個sensor,不斷發現、觀察入微;像塊海綿,不斷吸收、學習精進,你會不怕批評,無所畏懼。」

未創立Aurli 奧利咖啡事業之前,林榮國愛茶,也喜愛研究咖啡沖煮技術,正因為廣泛的接觸與深入學習,使他可以快速地將咖啡與茶文化串連整合起來,使他深信,如果你是一個從事創新的人,更應培養廣泛多元的生活內容,跨領域汲取養分,作深也作廣,才能使創新思維不受侷限,「想要創新,必須從生活著手,先把自己變成一個跨界者。」

得獎感言-勤貿實業(股)公司(陶作坊) 林榮國 創辦人

繼2015 年獲磐石獎後再獲此創新獎,深覺再次被肯定。

陶作坊始終強調" 以藝術的情懷,專業的素養,實用的考量,創造每一件作品。" 我們創業的初衷,即著眼於對使用者生活之美的關心與在乎。透過將陶藝. 茶藝. 咖啡生活化,創造美好生活。

產業競爭越來越激烈,不斷的研發創新是必然的,若在型. 色及功能的創新外,建立一能讓產業升級的論述或系統,是較具長遠競爭力的創新。因此陸續提出Tea Party," 以器引茶,合器生好茶"," 人. 茶. 器",到" 品茗五要訣",賣茶的要註明用什麼器具,放幾克,用幾度的水泡多己的時間,透過具體的數字來讓消費者有個依循,這樣才能泡出一杯好茶。

茶是臺灣的寶貝,而”器為茶之父”,透過專業的材質與器具細分,不只能提升消費者體驗,也能促進產業升級。

檔案下載

  • 第七屆產創獎專輯_蛻變邁向新世代的致勝之道 PDF61.33MB,下載103次
  • 發布日期:2023/07/01
  • 最後更新時間: 2024/05/06
  • 點閱次數:59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