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工智慧晶片聯盟
【台灣人工智慧晶片聯盟】
產業創新聯盟—台灣人工智慧晶片聯盟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愛台聯盟 開創AI 晶片產業無限商機
環顧全球,各科技大廠業無不投注龐大人力與物力於AI 技術發展,而臺灣半導體、IC 設計產業也在經歷數十年風華後,開始思索持續保有優勢,再創下一波高峰的關鍵為何? AI 晶片就是核心答案,而臺灣人工智慧晶片聯盟也就因應而生,扮演最重要的幕後推手。
AI 可提升生產良率;AI 也可隨時偵測人類健康狀況,減少猝死機率;AI 還可讓技術差者不用再為路邊停車而苦惱不已,近年來,全球都見證到AI 威力,均認證AI 是下一個10 年最重要的產業技術。
為了不被全球科技浪頭吞噬掉,臺灣科技界也不斷在思索如何在不同尺寸、規格的晶片上,加上不同AI 應用內容,一來可強化晶片功能,二來可縮短新設備研發時程,更重要是能讓臺灣半導體產業在AI 時代下仍保有競爭優勢。
為加速臺灣AI 晶片發展腳步,2019 年,在行政院科技會報辦公室、經濟部以打造國家隊思維指導下,決議由工業研究院擔任主要聯繫平台,集結產官學研資源與人才,成立臺灣人工智慧晶片聯盟(AI on Chip Taiwan Alliance,AITA),這個英文名有2 項意涵:強調AI on Chip,及取諧音愛台聯盟。
AITA 創立起初,即匯集了鈺創、聯發科、廣達、台達電等國內外80 多家指標性半導體與ICT 廠商,期盼從根本做起,針對臺灣AI 晶片產業面臨的少量多樣、缺乏關鍵智財、缺乏軟硬整合能力等痛點提出解決策略。
隨後AITA 更率先發表4 項臺灣AI 晶片產業技術規格,並揭示多項目標,包括協助臺灣產業降低10倍的AI 研發費用、縮短6 個月以上的AI 晶片開發時程,並提升2 倍的AI 晶片效能。
因為看見共同的遠景,目前AITA 會員已達134 家企業,橫跨IC 設計、半導體、封測、軟體、系統整合與終端裝置等產業,還有2 家創投公司,作為聯盟內新創企業的後盾。主要發起人之一、AITA 會長、鈺創科技董事長盧超群談起設立使命時指出:「AI 不僅可提升生產力,如今也已經影響著每個人的食衣住行,AITA 目標是讓『AI + Chip』產生1+1>4 的綜效。」
愛台聯盟發揮5 大功能
這個愛台聯盟集結了AI 晶片產業上中下游廠商共同參與,AITA 副會長、工研院電子與光電系統研究所技術長張世杰指出,成立2 年,AITA 會員數不斷成長,經由全體會員努力,目前AITA 已具體發揮了5 大能量:
第一,提供技術移轉:AI 晶片設計研發成本動輒數千萬元,多數臺灣企業難承擔如此高額成本,但工研院在政府經費支持下,本身即有不同團隊投入相關研究,可針對不同企業需求提供相對應IP(Intellectual Property,智財)作為廠商研發基石,加速企業研發腳步,目前已有約10 家企業成功技轉。
第二,連結大廠資源:美國自動化設計大廠新思科技(Synopsys)出錢出力,與工研院合作成立人工智慧晶片設計實驗室,提供IC 介面的IP、模擬器給工研院進行特定的AI 應用研發,如此一來,工研院就可以示範出不同運作模式供臺灣企業參考,可加快廠商研發製程達30%以上。
第三,定義共通介面:不管是廠商、法人、學研單位,想要加速AI on Chip 研發腳步的關鍵都是定義共通介面,包括異質整合介面等,AITA 身為獨立組織,正好可發揮串連上中下游技術的平台功能,定義共通介面。
第四,創造國際連結:許多全球半導體大廠是SEMI、UCLA Chips 等國際半導體聯盟組織會員,但部份臺灣企業雖擁有創新技術與想法,卻礙於條件限制無法參與這些國際會議,AITA 就靠著眾人之力,代表臺灣企業參與會議,將臺灣企業技術一起帶上國際舞台,「想藉由連結國際組織,向全球行銷臺灣,」張世杰指出,這是臺灣在地企業單兵作戰難以完成的任務。
第五,拓展系統開發:從AI on Chip 到系統開發,AITA 都能提供了技術,及企業之間互相認識、合作的機會,雖然AITA 不介入撮合,但依舊可發揮串連與分享之功能,讓會員企業共享data(資訊)與研發平台,這樣就如同在這些企業的研發製程中裝了加速器。
制定共通介面加速研發腳步
早在多年前觀察臺灣AI 晶片發展態勢,眼光前瞻的盧超群便指出:「過去就像在沒有標準之下,企業各自尋找機會。」但很明顯地,對大多數臺灣企業而言,單打獨鬥的力量尚不足。
基於此,AITA 成立之初就在盧超群、張世杰等人領軍下,成立4 個關鍵技術委員會(Special Interest Group,SIG),包括AI 系統應用、異質AI 晶片整合、新興運算架構AI 晶片、AI 系統軟體等。
這4個SIG各自發揮功能,也點明了發展AI 晶片必備條件。同時,AITA 的SIG 著重在可行性與實用性,由業界提出研究議題,並制定系統軟體共通介面、建構AI 晶片設計共用平台。也針對異質整合制定共通介面規格,協助企業可彈性、快速因應少量多樣的產品開發。
從底下實例,可發現AITA 的SIG 已展現具體成效,譬如:
以系統應用來看,該SIG 將帶領系統、模組、晶片業者一起進場練兵,預計發展出更多應用服務,例如在工研院與企業合作下,已以臺北轉運站為試驗場域,導入AI 智慧監控人流系統,隨時監測客運出口處是否有行人或障礙物,可發出即時示警,或進行事後檢閱。
以異質整合來看,盧超群直言,早期臺灣半導體企業研發晶片各有標準,後來又發現大家都在做一樣的產品,2000 年時,他推動了堆疊整合晶片發展,讓晶片經由堆疊產生不一樣的應用、效益。
該SIG 功能就是整合多顆不同功能與製程的晶片,提升系統效能,同時還要縮小晶片體積、減少功耗、降低成本,預計可促使AI 晶片研發費減少90%。初期作法將結合國產不同製程晶片建立運算平台,以提供各種邊緣運用應用於不同產品與產品加值性。
以新興運算架構來看,盧超群指出,AI 計算是用數學來模擬實務狀況,於是AI + Memory(儲存)+ Data(數據)= 行為運算,若往前一步可發展應用,再往一步可研發產品。在AITA 平台上,學研單位將與業界共享data,幫助企業更快走到應用端,這是AITA 優於其它聯盟之處,它擁有大量的會員與data。
現在,該SIG 已經透過各式主題會議進行多次前瞻性新興運算架構研發討論,包括記憶內運算、運算CIM 等,而且主題會議參與者都是實際投入其中的會員企業關鍵人物,彼此交流技術,共同研討規格、制定參考準則,與建立共通發展平台與工具。
以AI 系統軟體來看,該SIG 將提供最適化的AI晶片軟體開發環境,建立從AI 模型到AI 晶片之端到端的共通介面軟體平台,讓國內IC 設計與系統軟體業者掌握自主設計能力,開發時程從1 年加速到3個月完成。
目前這4個SIG 已召開超過50 場關鍵技術會議,都分別邀請業界領導針對研究主題進行技術交流、探討主題優劣勢與實用性,1 個會員企業也可同時參與不同的技術會議,參與企業也都能從中獲取新知、合作機會、共享平台。至今AITA 的SIG已促成多項合作案,不論是上中下游集結、異業結盟型態均有。
具體合作成型創造商機
不流於紙上談兵,不做只能束之學術象牙塔的研討,AITA 從4 大面向針對AI on Chip 做出具體的技術發展規劃,包括AI 系統軟體開發環境、AI 晶片系統整合與先進封裝、半通用AI 晶片、新興運算AI 晶片。這4 項技術面向對臺灣發展AI 晶片具有關鍵影響性,目前AITA 已逐漸完成部份階段性任務,而已落實與正在發展中的技術包括:
為解決臺灣IC 設計業普遍缺乏AI 軟體工具問題,而發展AI 編譯器與程式庫與AI 晶片架構設計模擬軟體;為解決目前AI 晶片通用性經濟規模與專用性效能最佳化取捨問題,而開發具設計彈性,可重組、可延展的晶片結構,將矽智財模組化,因應少量多樣應用需求。
同時,AITA 會員共同發展異質整合技術,發展自有封裝架構並布局專利。技術發展方向包括智能系統熱控、異質整合共通介面等。且為突破現今AI耗電及運算效能瓶頸,而發展記憶體內運算與類比運算技術,讓低耗能晶片仍擁有伺服器級的運算能力等。
強力推動關鍵技術發展之後,其實為加強推動臺灣AI 晶片產業發展,政府除了支持成立AITA,還撥款推動「AI on Chip 研發補助計畫」。其中,AITA 成員、全球前二大指紋辨識晶片商神盾就與力旺合作共同拿下經濟部2 億元補助,再結合群創光電、工研院的技術,開發出屏下大面積光學指紋辨識晶片。
強強聯手案例不只一件,還有同樣在2020 年通過AI on Chip 計畫徵選的英業達與臺灣發展軟體科技共同切入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研發,及凌陽與鈺立微合作開發共享智能運算Chiplet 架構等,這些都是AITA 加速臺灣AI 晶片產業發展的具體展現。
展望未來,當AI 技術已經成為企業生產、人類生活最關鍵影響角色時,AITA 將繼續扮演最重要的幕後推手,讓AI 不再只是口號,真正成為臺灣半導體產業保有競爭優勢的最佳利器。
創新秘笈BOX
● 不流於紙上談兵,不做只能束之學術象牙塔的研討。
● 成立4 個SIG,串連產官學研技術領導與會員企業共同參與。
● 定義共通介面;建構共同研發平台。
● 建立AI 晶片產業生態系,邀請上中下游廠商一起進場練兵。
● 連結國際組織,向全球行銷臺灣企業。
得獎感言-台灣人工智慧晶片聯盟
盧超群 會長 (鈺創科技董事長) 張世杰 副會長(工業技術研究院 技術長)
半導體是臺灣鎮國之寶,而AI 晶片更是高科技重中之重,也是臺灣經濟產業地位大步邁進與升級的戰鬥力與驅動力。感謝政府領頭推動,在產學研積極發展推動下,AITA 會員家數已超過118 家,本團隊將會持續與產學研優秀成員共同投入自主技術研發,讓臺灣透過AI 晶片邁向科技的優勝美地。
檔案下載
- 第七屆產創獎專輯_蛻變邁向新世代的致勝之道 PDF61.33MB,下載206次
- 發布日期:2023/07/01
- 最後更新時間: 2024/05/06
- 點閱次數: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