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澎湖縣產業創生經濟發展協會

第七屆-產創專輯-澎湖縣產業創生經濟發展協會(團隊類)

【澎湖龍門後灣淨灘與文創再生】

地方產業創新典範
澎湖縣產業創生經濟發展協會


改變海漂垃圾的身世 也改變沒落漁村的未來

近年來,澎湖因嚴重的海廢問題,而從美麗浪漫走向了髒亂不堪,如何藉由垃圾創造循環經濟,把垃圾變黃金?潔淨沙灘與海洋的同時,達到活化當地經濟的目的,甚至凝聚村民向心力,共同發揮創意,為社區活化及產業創生奠定發展基礎,則是「澎湖產創協會」在協助「龍門後灣淨灘與文創再生中」所發展出的創生模式。

海,為澎湖帶來了豐沛的自然資源,卻也帶來了痛苦。受洋流與東北季風影響,每年夏天,澎湖有黑潮從東南亞帶上來的海漂物,冬天,又有來自中國沿海,從北面漂下的垃圾,這些垃圾,讓澎湖走了樣。

即使,澎湖縣淨灘成效居全國之冠;即使,澎湖這一座曾入選為「全球十大最佳世外桃源」的島嶼,更是「世界最美麗海灣組織」成員之一;即使,「美!」是所有人凝望澎湖時,唯一能發出的讚嘆,然而,如山堆疊的垃圾,似海無垠的廢棄物,卻把澎湖貶低成一個蓬頭垢面的美女。

如何改變離島偏鄉的宿命? 2019 年「澎湖縣產業創生經濟發展協會」成立,他們希望以一座小小的沒落的漁村為基礎,導入創新、創業、創生思維,在改善在地海洋環境的同時,把垃圾化為黃金,以提高在地居民收入與就業機會,進而複製創生模式擴至澎湖百座村落,促進澎湖產業發展,一舉解決離島地區環境與經濟上的困境。

化患為利 垃圾成為資源

「我想為地方做事!」這一份「想」,把10歲離開澎湖,告別家鄉50餘年,擁有珠寶集團董事長背景的呂華苑,再次帶回家鄉;「想做事,當然要從政。」因此她回鄉後第一件事,就是投入澎湖縣長選舉。

雖然選舉結果叫人失望,但想為地方做事的念頭卻越加濃烈,不能從政,從事地方服務也好,然而,地方需求多如繁星,千頭萬緒,一股熱情該從何著手呢?「就從呂家的根源做起吧!」呂華苑說。

未料,來到老家龍門村後灣區,兒時記憶裡一望無垠的細白沙灘,早已被俯拾皆是的垃圾掩蓋,呂華苑表示,近年來,海漂垃圾問題嚴重,大陸漁船在海上作業時所遺棄的網具,數量驚人,特別是從浙江沿岸漂來的,繫於網具上的藍色浮標,因成分為無法分解、無法燃燒與回收的聚氯乙烯(PVC),更長期危害澎湖海洋環境,汙染海岸生態,這些垃圾,在東北季風的吹拂下,來到澎湖島東北角地區。特別是後灣區的沙灘海岸。

走在既熟悉又陌生的沙灘上,呂華苑瞥見一線曙光。龍門村在村長洪瑞達帶領下,結合在地六七十歲阿公阿嬤近百人,成立了千歲團,在怎麼清也清不完的沙灘上,不斷地埋頭淨灘,「協會的成立,主要就是被村長所做的事情感動了。」

然而,不淨則已,一淨,就得直面一個議題:這些無法回收的垃圾究竟如何處置?「一開始淨灘就收到5 萬多支浮標,好嚇人啊!」最早參與千歲團淨灘活動的是呂家六姊呂華蕙,看到長相各異的海漂垃圾,她以珠寶設計專業背景建議,何不將海漂設計成藝術化商品?而且既然數量可觀,每年肯定還會再漂來,貨源充足無虞,一旦產品受市場肯定,便可將垃圾變黃金,為社區居民增加收入,甚至開創出一項新創產業。

於是,理事長呂華苑和六姐呂華蕙、七姐呂華娟,三位阿嬤級人物,以及70 多位共同發起人,正式成立了「澎湖縣產業創生經濟發展協會」,希望透過協會的力量,發掘在地魅力,發展在地特色,展現澎湖地方創生的核心精神與價值。

合力合氣 為地方創生

首先,協會與龍門村「千歲淨灘團」合作,建立淨灘SOP。淨灘後將可用之物載回村中廣場清洗,並將回收物分類記錄以建立在地資料庫,然後上色,由彩繪人員進行彩繪,風乾完畢後,由包裝人員包裝成品出貨,必須經過一連串的標準作業程序,才能將海洋垃圾化為藝術商品。

呂華苑表示,海漂的種類多元且各具特色,漁網、浮標、浮球、貝殼、漂流木……,形狀大小不一,必須依個別特色,設計規劃成各種藝術商品。以浮標為例,裝上眼睛和尾巴,經過上色,在圖騰設計與色彩表現上,融入在地特色,就成了一條條逗趣的幸福魚,原本為人厭棄的廢棄物,從此不再漂泊,有了新的身世。

大夥將這肩負宣揚環保理念的文創小物取名為「幸福魚」;幸福魚,在2019 所舉辦的「社會價值國際研討會」上,成了最佳伴手禮,使澎湖海漂文創的環保精神為世界所看見。

一開始,團隊本著「人人是藝術家,家家是美術館」的理念,號召在地的親朋好友,於里民中心進行集體創作,「一群原本無事可做的老先生老太太,在五顏六色的創作中,開始變得充滿活力。」後來,更進一步成立「藝術彩繪工作坊」,帶領村民將作品化為商品,於「龍門港碼頭」及澎湖觀光景點「龍門閉鎖陣地」販售。

「我們將主要客源鎖定澎湖每年百萬名以上的觀光客,龍門港碼頭則是客源基地。」在此,每天約有七、八百名觀光客,從臺灣嘉義布袋,搭乘觀光快輪至龍門港觀光;返鄉前,買條澎湖特產「幸福魚」,餽贈親友,可說是最經濟實惠的伴手禮了。協會更運用村中近百坪的「龍門村產業創生行銷推廣中心」,從內勤銷售到外勤加工,雙管齊下以發揮最大效益。

由於彩繪藝術屬於小型創作,入門門檻低,協會透過不斷培訓,使龍門村民擁有一技之長,未來能夠獨自作業生產,增加就業機會。過程中,有的成員表現突出,學習到許多管理知識與技能後,獨自成立海漂工作室;有的成員,習得彩繪相關知識與技能後,進入彩繪繪製領域,或於各式藝品店、文創工作室等相關職場工作;也有成員,因受到啟發而進入相關職場,從社區走入企業,「海漂彩繪藝術創作,讓我們發現社區裡隱藏了不少工藝人才。」

當整座村子都動起來時,村中青年也不再旁觀,在網路行銷上給予許多協助,形塑銀青共融的社區營運模式,「協會也曾透過Flying V 與嘖嘖募資平台,推出群眾募資計畫,號召民眾淨灘與海廢創作,這些都是年輕夥伴帶領我們一步一步提出的,也讓我們看見,年輕世代善用媒體資源所形成的力量。」

導入觀光 點亮偏鄉

澎湖產創選擇於2019 年臺灣地方創生元年成立,目的不言可喻,就是希望透過澎湖在地創新、創業與創生的力量,尋回澎湖在地城市及鄉村居民的生機活力,「地方創生的過程必須以社區為基礎,才能強化地方自主永續的能力;而非由主政者,由上而下,強制執行一個政策或解決方案。」

因此,先從淨灘與海廢創作著手,然後針對當地或跨社區居民,特別是在地青年,推出一連串的「新工藝設計坊」多元課程,帶領他們認識海貝與海廢價值,教導如何透過藝術設計,將海貝與海廢結合,以培育新工藝人才,協助青年返鄉創業。

針對業者,協會也將一整套「垃圾變黃金」的創新模式,與旗下會員企業及個人藝術工作者分享,共同研發新工藝及延伸產品;同時媒合企業與學校,進行產學合作;輔導業者舉辦新工藝人才培育教育訓練、設計手作觀光體驗營、建立新工藝交流平台、進行海外參展等。

而針對消費大眾,則以觀光切入,結合生態旅遊、新工藝手作、深度體驗營等行程活動,帶領消費大眾認識澎湖特色與工藝,進行深度旅遊。

呂華苑現正籌劃成立「澎湖縣澎東友善商圈促進會」及「臺灣永續觀光旅遊協會」,未來,將推出各種澎湖旅遊行程,串連湖西鄉12 個觀光據點及數十家商家資源,其中當然包括閉鎖陣地、龍門產創中心,結合海廢設計體驗及DIY 課程,帶領消費者認識澎湖在地特色,體驗澎湖之美,「這也是整個創生模式中,最能夠創造關鍵績效指標的部分。」

曾參加「澎湖文化旅遊行」踩線團的新北市觀光導遊協會理事長王正國認為,澎湖產創做到了將不可能化為可能的事,把一個原本充滿垃圾的窮鄉僻壤,經過眾人齊心整治,化為一方人見人愛的觀光秘境,過程中,喚起了在地居民對土地的認同,興起了參與者對海洋環境保護的使命,也增加了在地工作機會,讓自己深愛的家園,成為外地遊客爭相前來的觀光亮點,「實在非常不容易!」

在這個搶資源、搶燈光、搶舞台的時代,誰會忙著搶垃圾?澎湖產創協會不但要把垃圾變黃金,更要把久違的幸福,帶回龍門後灣的懷抱。

創新秘笈BOX

呂華苑曾擔任國內許多大學的業師,無論觀光產業、設計產業、精品工藝產業等等,在各種跨產業、跨領域的協會團體中擔任重要角色,她更毫不吝惜地將所有資源釋出,並將之連結成為策盟單位,為的就是發展澎湖。

人稱澎湖外貿協會會長的呂華苑,滿手跨界資源,善於進行資源整合與媒合,且從不吝惜與人分享。她形容自己只是個將閃耀珍珠串起來的人,而串珠者最重要的特質是什麼呢?「要讓人信任。」她說, 雖擁有豐富人脈資源,但自己從無涉利益,也不問得失,呂華苑舉母親的叮嚀:「肯替別人想是第一等學問」,說明在商業互動中,要學會忘掉自己、記住他人需要,一旦有合適的資源,就無私分享給需要的人,當資源被串連整合起來時,往往會發現,自己才是最大受益者。

得獎感言-澎湖縣產業創生經濟發展協會 呂華苑 理事長

聯合國與195 個國家達成協議,並於2015 年9 月25 日發表《翻轉我們的世界:2030 年永續發展方針》(Transforming our world:the 2030 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提出17 項永續發展目標(Goal),再延伸制定169 項具體細項目標(Target)以及244 項指標(Indicator),期盼能引領所有世界公民在2016 年至2030 年間試圖改變世界當前所面臨的危機與議題。

本案符合里海第14 項和里山第15 項永續發展之目標。

本單位以4R-Recycle 循環再造、 Reuse 物盡其用、 Reduce 減少使用、 Recreate 創新創作等為目標,理念為「海漂環保 地方創生 環境教育 點石成金」。

一、地方產業創新特色乃在化腐朽為神奇
二、產業創新價值乃是為地球奉獻出無私的愛
三、創造帶動其他產業相關產值延伸到其他產業
四、推廣策略則以導入循環、體驗、數位三項並進,擴大地方品牌行銷效益

檔案下載

  • 第七屆產創獎專輯_蛻變邁向新世代的致勝之道 PDF61.33MB,下載103次
  • 發布日期:2023/07/01
  • 最後更新時間: 2024/05/06
  • 點閱次數:250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