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方旭偉 主任

生醫材料工程跨領域研發中心

「整合大家的力量,讓業者有信心投入醫材開發,少走冤枉路。」

北科大生醫材料工程跨領域研發中心 主任 方旭偉

生醫材料從開發生產、取得法規驗證,最終達到上市銷售,往往需要經過漫長時間,這段路程讓廠商苦不堪言,「生醫材料表面工程產學聯盟」就是為了解決這個產業痛點而誕生。秉持「以終為始」的開發理念,從需求端篩選適合的開發標的;以跨領域力量將概念轉變為實體;以一條龍服務協助廠商推出產品上市,這個聯盟主打「快速」。

 

產業聯盟團結力量大 加速醫材開發及商品化

產業創新聯盟-生醫材料工程跨領域研發中心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生醫材料表面工程產學聯盟】
合作單位: 塑膠工業技術發展中心、亞東紀念醫院骨科部


隨著全球人口老化及人類壽命延長趨勢,生醫材料需求日益成長。根據歐洲委員會資料指出,全球生醫材料市場價值約250 億歐元,並以每年5 至7% 的年增加率成長;組織工程技術衍生產品則約有1,000 億美元的潛在市場可開拓。

龐大商機吸引各行各業進入這個市場,期望能分到一杯羹,然而生醫材料的開發並不容易,牽涉到許多專業領域,非僅靠單一力量可以完成。

想要在醫材市場搶得先機,「單打獨鬥」太過曠日廢時,必須仰賴「打群架」模式,才能快速推出產品上市。有鑑於此,科技部委託國立台北科技大學「生醫材料工程跨領域研發中心」成立「生醫材料表面工程產學聯盟」。

跨領域整合 提供一條龍服務

北科大「生醫材料工程跨領域研發中心」的成立,是為了整合校內既有的高分子材料、金屬材料、陶瓷材料、化學化工、表面科學、生物技術、蛋白質工程、生化工程及生物晶片等生醫材料開發資源,並且提供生醫材料產品上市流程資料庫的建置,整合法規、測試、市場等,打造一條龍服務。

「生醫材料表面工程產學聯盟」以北科大的跨領域技術能量為基底,整合醫材供應鏈上下游業者及醫學界資源,鎖定臨床需求及市場性,快速推出產品上市。

目前參與聯盟的成員已多達40餘家,另外並與亞東紀念醫院骨科部、雙和醫院、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三軍總醫院、長庚醫院、馬偕紀念醫院等醫療機構,以及塑膠工業技術發展中心等法人合作,提供業者「生物材料摩擦與表面工程」等核心技術,協助產業界進行生醫材料的開發與商品化。

以終為始 連結臨床需求

「醫材產品從開發、驗證、取證到行銷上市,需要不同領域的人才,而臺灣業界大多是中小企業,很難負擔跨領域的龐大成本,聯盟的成立可以協調業者分工合作,不僅能分攤投入風險,且能加速商品化。」北科大生醫材料工程跨領域研發中心主任方旭偉教授強調,他是「生醫材料表面工程產學聯盟」的核心人物。

「臺灣有很多厲害的技術,這些分散在電子、電機、材料、機械與生醫領域的研發成果,必須透過整合才能發揮綜效,否則很難在市場上佔得先機。」方旭偉說。

從產品創意發想、協助建立符合ISO規範的研發工廠、成功銷售到臨床運用,聯盟提供完整協助,如此能讓業者有信心和勇氣投入醫材開發,且能少走許多冤枉路。

這條路要走得順利,前提是選對開發標的,遵循原則是「以終為始」,也就是以臨床醫學需求來引導醫材的開發,確保辛苦做出來的產品有市場,所以聯盟的合作對象包括許多醫院。

導入生物潤滑技術 優化醫材

為了讓開發的生醫材料能真正派上用場,材料與生物體間的摩擦潤滑特性是重要的評估條件之一。生醫材料是指天然或人工合成分子材料,這些材料會被植入生物體中,或是與生物體結合,也可能被用做藥物傳輸系統用材料,無論如何,這些材料都會直接或間接與組織器官接觸,因此,了解材料與生物體之間的摩擦潤滑特性,這是開發過程中的重要環節。

「這就好像機械需要潤滑才能運作順暢,人體也是如此,某些機能的運作如果缺乏潤滑,就可能引發疼痛,甚至是失去功能。機械久了會因使用過度而有所損壞,同樣地,人體的潤滑系統也會隨年齡增加而磨損。」方旭偉進一步說明。

例如,膝蓋軟骨會因磨損太過嚴重而需更換人工關節,但現今的人工關節材質一般僅能使用10~15 年,之後就需更換。不過,如果能將生物潤滑技術運用到人工關節上,就能達到術後保養的效果,延長人工關節使用的壽命,避免10 多年後就得再次手術的困擾。

另一個例子是年輕人流行的彩色隱形眼鏡。在眼瞼與隱形眼鏡、隱形眼鏡與眼球的眨眼摩擦系統中,彩色隱形眼鏡所使用的材質與色素顏料,可能會造成蛋白質沉積物或色素粉塵的累積,導致過度摩擦角膜或眼瞼,造成眼睛發炎、紅腫、乾眼等併發症。

基本上,所有應用於人體摩擦系統中的生醫材料,都需要評估其生物摩擦潤滑特性。

方旭偉教授長期帶領團隊投入「生物潤滑技術」的研發,針對器官所需的潤滑提出許多創新解方,可應用於多種植入性醫材的開發,包括人工關節、人工椎間盤、隱形眼鏡、人工淚液、牙植體、骨填補材和組織工程產品等。

此外,團隊也投入生物分子表面行為的測試技術開發。人體具有與生俱來的生物感測能力,能透過物理構型變化、化學結構特性、分子引力作用等來辨識周遭環境或接觸的物質。

因此,當人工敷料、抗沾黏材料、抗菌醫材等醫材與人體生物分子接觸時,也需要研究其相互作用的現象,例如,開發藥物輸送材料時,必須針對材料分子官能基與表面行為進行設計與控制,進而提高材料分子與標的人體生物分子的間的結合效率,並降低不特定吸附行為,以避免引起生物發炎反應。

整體而言,「生醫材料表面工程產學聯盟」是以「生物材料摩擦與表面工程」為技術核心,提供生醫業者四大技術服務,包括生物材料摩擦與表面工程測試、產學研技術轉移橋接、生醫材料商品化流程,以及醫療器材商品化人才培訓等,以協助產業界進行生醫材料的開發與商品化。

建構商品化流程平台 縮短時程

技術取得後,業者面臨的最大困境,是如何將技術商品化並加速上市時間。據了解,一項生醫材料產品從研發到上市的生命週期,需投入大量成本和經歷臨床前和臨床驗證,以二類醫材為例,常需耗時3~5 年,投入資金約新臺幣3 千萬元不等,三類高風險醫材開發投入的時間與金錢更是二類醫材的兩倍。

「對中小企業而言,投資負擔很大,無法承擔任何錯誤,因此需從初期開始進行嚴謹的商品化流程佈局,聯盟可以提供協助。」方旭偉強調。

其中,針對現今產業最缺乏的產品開發和測試環節,以北科大生醫材料工程跨領域研發中心的技術為基礎,結合多家醫學中心的臨床醫學經驗、法人單位的醫材產品化經驗,以及顧問專家之法規實務經驗等,能為廠商提供研發初期所需的生醫材料商品化流程平台,包括臨床前測試、動物試驗、醫學應用評估、試量產、原型製作、法規諮詢等,加速產業研發成果的產品化。

以北科大生醫材料工程跨領域研發中心為核心,總共串連了77 家產官學研醫成員,與28 家醫療機構交流,總計有200 多間生醫產業鏈上中下游廠商受惠,此外並媒合東協國家超過35家國外廠商洽談,帶動新南向商機。

群策群力 升級開發中高階醫材

值得一提的,聯盟已與八間指標型企業組織簽署聯盟意向書,包括人工關節大廠聯合骨材、脊椎領導業者冠亞生技及隱形眼鏡新秀星歐光學等。

其中,聯盟協助冠亞生技開發注射式硫酸鈣骨填補材料。據了解,隨著全球人口老化,導致摔倒和骨質疏鬆症的發病率增加,骨缺損關手術成為臨床最常見的手術之一,因此骨創傷修復材料與器材的需求持續增加;具有相當的市場規模與潛力,然而國內廠商切入不易。

國內業者多以生產相似性(me-too) 骨粉產品而主,由於液粉混合性不佳及硬化時間過長等問題,所以臨床手術操作效果不佳,導致國內需要的許多醫用骨創傷填補材料多依賴進口。冠亞生技觀察到這個市場缺口,經由聯盟的協助投入改良型骨填補材料的開發,供應國內醫療所需。

聯盟也協助方策科技開發微創手術免打結縫線。這項醫材是透過雙向倒刺錨定組織自動關閉傷口,無需打結,縫合張力均勻分布在傷口上,可以促進傷口愈合療效。

整體而言,囿於國內生醫材料廠商多為中小企業,研發經費及人力有限,因此過去多僅能製造低風險醫療器材,或者是為國外醫材大廠代工,難以轉型升級。

現在,經由「生醫材料表面工程產學聯盟」的群策群力,臺灣醫材業者得以跨入中高階醫療器材的研發生產,甚至是發展自有品牌。臺灣的醫材產業進步中,更有實力競逐全球醫材市場。

感言:生醫材料工程跨領域研發中心主持人 特聘教授 方旭偉

本中心自2008年成立以來,一直以解決臨床上未被滿足的需求為目標,且因有感於臺灣醫療器材產業多為中小企業,在資金與人才有限的情況下,難以和國際大廠競爭,因此組成生醫材料表面工程產學聯盟,致力於串聯醫材產業上下游,使廠商能分工合作、發揮所長,達到分擔風險、增加成功機會的效果。很高興本中心得到經濟部產業創新獎的肯定,本中心將會更有熱忱的為醫材產業界服務,持續推廣生醫材料表面工程產學聯盟,擴大聯盟會員成員,使每個有需求的廠商,都能透過本聯盟的服務找到合作夥伴,一同分工合作來加速醫材商品化,共同創造市場價值、提升國際競爭力。

  • 發布日期:2023/07/08
  • 最後更新時間: 2024/04/29
  • 點閱次數:109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