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鴻修 組長
![]() |
「我們解決研拋問題並提供先進服務,成為水五金產業升級的關鍵夥伴。」 工研院機械所業務 組長 游鴻修 一支精美的水龍頭,從鑄造到組裝完成,中間必須經過成型、研磨、拋光、電鍍等製作過程,過去90%的研磨與拋光製程需靠人工完成,如今工業技術研究院與產業合作,開發出臺灣首台CPS 虛實整合研磨拋光機器人,幫助臺灣水五金工業朝自動化生產邁進一大步,省工同時,更加快生產速度。 |
虛實整合機器人出手 水五金生產邁向自動化
地方產業創新典範-智慧機器人技術團隊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機械與機電系統研究所
【水五金CPS 研磨拋光智慧機器人】
自動化生產是製造業共同追求的目標,水五金產業也是如此,但水五金主力產品水龍頭的生產,卻遲遲無法進入自動化,如今靠著工業技術研究院智慧機器人技術團隊的協助,終於找到解決辦法。
一般水龍頭多由銅製成,為了防鏽且讓外觀呈現光滑,產品出廠前要先電鍍,電鍍前又必須先研磨與拋光,但這項工作相當吃力,每天還要面對粉塵襲擊,臺灣人多不願從事此類工作,許多業者只能轉而招募兩年一聘的外籍勞工,如此一來,業者每年都會陷入重新招募、訓練新人的循環中。
為解決困境,加上看見工研院在機器人研發方面已累積相當成果,彰化水五金協會決定主動出擊,找上工研院機械與機電系統研究所協助發想解困策略,工研院二話不說接下任務。工研院機械所業務組長游鴻修指出,「身為國家級研發單位,我們有義務協助產業解決問題。」
彰化頂番婆地區被稱為水龍頭的故鄉,是臺灣水五金工業發展重鎮,年產值超過新臺幣500 億元,佔全臺灣9 成以上比例,上中下游廠商約有600 家,養活2 萬名員工及其家庭。可是隨著工業4.0 浪潮來襲,彰化水五金業者也不得不思考自動化轉型以尋求更長遠的發展。
獲知產業需求後,2015年,工研院組成智慧機器人技術團隊,以彰化為中心,遍訪各地水五金業者,深入了解產業現況與發展需求,歷時一年的訪問,逐步釐清問題後,並獲得水五金工業龍頭和成集團HCG 率先響應,提供資金與產線配合,才促使水五金工業自動化工程往前跨一大步。
水龍頭型體彎曲 自動化不易
往前跨這一步並不容易,當時游鴻修率領團隊到產業現場拜訪時,中小型企業老闆的共同回應都是,「我們也很想做自動化,但沒有錢做研發、換機器。」而已經使用德國自動化研磨機器人的大型企業則不免發出質疑,「為何要改用臺灣製?技術比較好嗎?」
面對種種疑慮,工研院團隊並不氣餒,還是持續探訪、溝通,同時整理出水五金工業研磨自動化作業的瓶頸,主要來自二個層面:一、水龍頭本身形體有各種彎曲面,研磨曲面需要高技巧,機器不好操作、不好調校,作業員訓練又不易,一旦訓練到位,又要面臨外籍勞工合約將到期窘狀;二、即使市面上已有德國自動研磨機器人,但每次維護或系統更新都只能仰賴外國工程師支援,耗時又傷本。
抓緊核心問題,再從解決問題角度出發,工研院智慧機器人技術團隊幾經努力,終於說服HCG 願意共同投入研發,試驗國產機器人能否創造更高效率,「而且工研院不只要解決問題,還要提供更先進的服務,成為水五金產業升級的關鍵夥伴與重要推手。」游鴻修指出。
機器人加工 提高生產速度
工研院智慧機器人技術團隊決定從虛實整合出發。第一個要解決問題是:針對水龍頭多樣性曲面設計,如何面面、角角都研磨到位,而且最好不造成業者額外的成本負擔?
工研院發揮軟體研發專業,設計出一套新整合系統,業者只要把水龍頭設計圖檔載入系統中,電腦會自動運算出機器研磨路徑,再事先模擬這套路徑會不會產生碰撞,每個彎曲面與內側角是否都覆蓋到。確認路徑可行後,這套系統還會自動產生研磨機器人的程式語言,使用者不需學如何撰寫機器人程式。
同時,這套軟體還建立了高參考價值的智慧系統參數資料庫,可降低過去所需調校時間,不管水龍頭的外型如何改變,彎曲面角度變大或變小,業者都可以快速轉換產品線,大幅減少重新寫程式的時間與成本花費,也不必另外成立或外聘團隊維護與更新程式內容,增加業者的自我掌控度。
這是虛實整合的「虛」,在智慧化生產開端即發揮極大功效,不僅節省了90%操作時間,生產效率也提高25%以上,而且業者不必再單項外包給其他廠商,產品從無到有的自製率可達95%以上。
虛實整合的「實」, 則由勤堃機械提供硬體技術協助。工研院智慧機器人技術團隊採用勤堃的機械手臂,搭配工研院研發的機器人控制器、軟體系統,組合成一部CPS(Cyber Physical System)虛實整合研磨拋光機器人,當系統研判出研磨正確路徑後,產生機器人程式語言,機器人就會開始動作。
這台機器人不僅有個聰明腦袋,工作速度更是人工的兩倍,雖然工藝技巧不如人工精密,但這套機器人平均研磨一支水龍頭只需270 秒,相較於德國機器的360 秒、人工的 570 秒,這套系統可完全落實快速生產目標。
快的原因來自機器人研磨時的推進力道比人工強。試想人工研磨時,必須不斷靠人體力量把水龍頭往機器砂帶推進,才能確保每一個面與角度都有被磨到,但人的力道承受度有限,沒有辦法一次負荷從最粗磨到最細表面的過程,往往要漸進地換5 種砂帶才能完成工作。
相較而言,機器可承受的力道遠比人體強,像是工研院研發的CPS 研磨拋光機器人,只需換2 次砂帶,也就是只需2 道工序,即可達到相同效果,而臺灣業者原先使用的德國機器還需要3 道工序。工序的簡化促使水龍頭生產速度快了許多,工廠還可以快速轉換生產線。
快速生產、少量多樣化,這是全球製造業發展趨勢,工研院的CPS 研磨拋光機器人不必多花費大量人力維護、生產速度又快,正好符合發展所需,這對於水五金產業轉型升級是一大助力,還可逐年提高產品利潤空間。
整合力強大 提供一條龍服務
外國的月亮不一定比較圓,工研院以實力向產業證明,其自主研發的CPS 研磨拋光機器人生產效率比外國機器好,值得一提,業者不必因應產品不同,重新另寫機器人程式語言,大大提高使用便利性。基於這些優點,現今已有HCG 等企業持續導入技術。
2016 年,工研院在HCG 建置第一套國產水五金CPS 研磨拋光機器人示範產線,當時HCG 也不吝於開放給其他業者參觀。看到機器手臂執行自動研磨拋光的高效能,許多業者也產生高度興趣,工研院便與彰化水五金協會共同成立「彰化水五金產業服務團」,輔導業者進行自動化轉型。
軟體、硬體、系統整合,是虛實整合技術的鐵三角,工研院成功建置示範產線後,也引起臺灣機械大廠上銀科技的注意,為了擴展運用範圍,工研院透過技術轉移給上銀與勤堃等機器人研發公司,由兩大廠接續量產工作,成為水五金產業自動化升級的強大後盾。
產業轉型並非一蹴可及,這5年來,游鴻修與團隊持續和產業保持聯繫,彼此之間早已建立好交情,而且在提升技術同時,工研院也不斷設想出許多業者尚未意識到的轉型需求,包括新增線上編程軟體、機器人視覺、複合型研磨拋光設備硬體等3 項功能,讓CPS 研磨拋光機器人變得更聰明。
現在只要短短1小時,CPS 研磨拋光機器人就可以判讀出新研磨路徑,機器手臂加裝攝影鏡頭,還能隨時回饋新路徑是否有誤差、如何修正,同時,提升機器手臂與研磨機的搭配度,讓研磨覆蓋率達到百分之百無死角,還能夠運用來生產德國、法國、美國等高單價衛浴用品。
回顧過程,游鴻修指出,「團隊整合力是工研院的最大優勢。」相較於外國機器設備必須組合不同廠商的專業,工研院智慧機器人新創推動辦公室承擔了當中的整合角色,這個單位原本就是一個跨領域整合團隊,擁有軟體、硬體、系統整合等各種專業人才,業者不必個別找供應商,只要與工研院合作即能獲得一條龍作業服務,效率自然更高。
不只是技術提供者,工研院智慧機器人團隊就像是產業的夥伴,協助水五金產業建置示範產線、籌組聯盟、建立機器人研拋產業標準五大策略方法,期望透過整合工研院的前瞻技術與在地產業特色,提升臺灣水五金產業的國際競爭力,為臺灣製造增加另一個發光角色。
感言:工研院機械所業務 組長 游鴻修
感謝第 6 屆國家產業創新獎評審委員與主辦單位對於本團隊的肯定。在此要特別感謝共同成長的國內水五金產業產學研夥伴們,經由長期的互相交流、回饋與合作,才能切中臺灣產業需求與困境,完成水五金CPS 研磨拋光智慧機器人解決方案的開發,進而完成建置第一條國產研磨拋光智慧機器人產線、臺灣第一部機器人標準等重要的里程碑,協助產業創新轉型。當然,本項榮譽是團隊齊心合作的成果,要感謝工研院機械所智慧機器人團隊的每ㄧ位同仁全力的支持與付出,本項榮譽將激勵團隊持續精進,發展高階水五金研拋加工技術,期盼能促成國際高階衛浴產業訂單,引領臺灣水五金產業智慧製造與數位轉型。
圖片列表
相關連結
- 發布日期:2023/07/08
- 最後更新時間: 2024/04/29
- 點閱次數: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