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瑞梅 副所長
呂瑞梅 副所長
工業技術研究院生醫與醫材研究所
創新菁英-女傑組
研發新穎藥物傳輸及精準標靶新藥 造福病患
自2015年美國前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提出「精準醫療倡議」開始,全球生醫產業從此邁入嶄新局面。隨著分子生物技術快速進展,出現所謂的「標靶藥物」,不僅療效好,也能大幅減輕副作用。呂瑞梅投入新穎藥物傳輸、精準標靶新藥技術研發近30年,累積豐碩的新劑型技術成果,可應用於癌症、眼科疾病及中樞神經等新藥產品開發,創造產業應用價值。
近年全球掀起精準醫療潮流,各國紛紛投入精準醫療發展,據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DCB)估算,截至2021年12月,全球共有401家已上市或處於臨床研發階段精準療法產品的企業,其中又以標靶藥物布局最久,有322家企業投入標靶藥物相關產品開發。
工研院生醫與醫材研究所副所長呂瑞梅,1997年即已跨入生醫領域,最初是以食品科技背景進入DCB 擔任研究員,主要研究藻類微生物,兩年後轉戰到工研院生醫工程中心(生醫所前身),一待就是20多年,專注於新穎高分子/脂質材料設計、先進藥物傳輸配方技術、標靶藥物設計與專案管理,亮點研發成果包括應用於腦部腫瘤的主動標的血腦障壁(Blood-brain Barrier, BBB)技術、治療腫瘤的抗體- 藥物複合體(ADCs)藥物,以及眼科新劑型新藥開發等。
突破血腦障壁 送藥進腦部組織
「新藥開發是一條漫長又昂貴的過程,」呂瑞梅指出,從藥物探索、臨床前試驗到臨床試驗(Phase I、Phase II、Phase III),再到申請新藥查驗登記(NDA),要成功開發新藥並順利上市,至少需耗費10年以上的時間,因此在規劃開發各項技術的切入點及策略上,優先以能在國際市場上市銷售為考量,同時需要搭配適合產業發展的商業模式,才能創造產值。
以BBB技術為例,由於腦部微血管內皮非常緻密且具有多層細胞,形成屏障,導致多數藥物無法進到血腦障壁,使得腦部病變(如阿茲海默症)或神經病變(如憂鬱症)的治療效果不如預期。當時呂瑞梅看到這項未被滿足的醫療需求,因此帶領團隊花了4年時間開發出可標的至腦部受體的配體(Ligand),然後將其接合在微脂體(Liposome)表面,形成可於體內穩定分布的載體,再將藥物包覆於微脂粒核內,主動標的至血腦障壁層並將藥物攜帶進入腦部組織。
團隊開發出的GSH-liposome,藥物包覆率超過85%,藥含量最高可達2mg/mL,腦部腫瘤與正常組織藥物濃度相差25倍以上,與國際產品相較表現優異。呂瑞梅提及,「當時全世界的藥廠都在尋找這類技術,其中一部分後來技轉給荷蘭腦疾病藥物開發公司To-BBB,將其用於為腦瘤病患進行安全性及劑量評估。這對同仁來說,是很大的鼓舞,因為能夠將實驗室的研究落實到解決病人的問題,提供新的解方。」
瞄準精準給藥和連接鏈穩定性 突破有成
近年標靶藥物成為醫藥市場主流,早在十多年前,工研院生醫所就聚焦次世代標靶藥物研究,算是國內第一波投入的團隊。「當時院裡非常支持我們做前瞻研究,『抗體藥物長效釋控技術』、『抗體- 藥物連接鏈技術』後來也獲得經濟部科技專案支持,讓團隊有更多資源投入新技術研發。」呂瑞梅指出。
典型的ADCs藥物是由抗體(Antibody)、強效藥物(Toxin)和連接鏈(Linker)三個元件所組成,其設計概念是透過抗體專一性,將有毒性的藥物定向送到特定細胞中,藉此迴避藥物毒性作用在非目標細胞上。呂瑞梅提及,「為了做這個題目,我們到國外做訪查、收集資訊,普查專利的切入點,後來決定從精準給藥和Linker穩定性做突破。」
呂瑞梅帶領團隊以Linker設計開發醣胜肽功能性接合鏈技術及高專一性接合鏈技術, 以改善Linker在體內血液不夠穩定、腫瘤受藥率低、Linker接合技術影響藥物活性等問題,此外也開發具關鍵篩選Linker技術及抗體- 藥物共軛複合體候選藥物的評估方法。另一方面,呂瑞梅也同步探詢產業需求,利用市售抗體或與業界合作取得抗體為載具,以具專利的接合鏈技術進行Linker-toxin接合,探討最佳化及再現性的接合條件,以產出最佳療效的ADCs藥物。
「每個專案都會碰到不同的難題,尤其是新藥開發,當年生醫所還未建立知名度,在推廣上更形困難;在研究方面,我們大量使用老鼠腦部做試驗,不僅手要很穩、很巧,還要參考許多研究報告、論文,最後呈現出來的結果,都是經過同仁長時間的努力、一步一腳印累積建構出來的。」呂瑞梅娓娓道出一路以來的甘苦。
建立產業共創模式 加速研究落地
過去的經歷都是下一步發展的基石,呂瑞梅因為選題與產業需求接軌,每年都有企業向她遞出橄欖枝。由於一直以來都是待在研究機構,呂瑞梅也想找機會到業界歷練,2018年她離開工研院進到產業界,相繼擔任過信力生技、碩德生技、豪德生技總經理。
「在這段期間,我的最大的收穫和學習就是,當研發到一定程度,要彰顯價值時,得想清楚未來出路,是要自己取得藥證、自己賣產品?還是要做創新藥物的加值者,將技術授權其他藥廠?定位清楚後,專注發展關鍵的領域,做出差異性,創造競爭優勢。」呂瑞梅說。
擁有豐富實戰與研究背景的呂瑞梅,2021年再度回到工研院時,更能掌握業界需求,進而打造「精準藥物一站式技術平台」,透過不同形式新藥授權或共同開發,建立產業共創模式,在研發初期就與產業共同合作,讓研究成果更快進入市場。
2022年呂瑞梅不僅榮升工研院研究人員最高榮譽「資深正研究員」,並以「新穎標靶青光眼藥物開發計畫」針對青光眼患者研發全球首創雙標靶機制,獲得素有工研院奧斯卡獎之稱的「工研菁英獎」肯定。呂瑞梅提及,「這項計畫最特別的是,我們不只是自己建構model,還與三軍總醫院呂大文醫師合作,除了借重他的專業見解,也透過他的實驗室做另外一方的驗證,讓我們在開發化合物時可以做更有效的遴選。」
擔任科專計畫主持人及主管多年,呂瑞梅始終相信「凡走過必留痕跡」,尤其是新藥開發,「將來有一天自己或家人也可能受惠,所以每一步都要很謹慎。」她認為「功不唐捐」,所有努力都不會白白付出,必然是有回報的。她並且感恩一路以來受到許多貴人引導,「我也以『取之社會、用之社會』來鼓勵自己,希望發揮一己之力,對社會有所貢獻。」
得獎感言-呂瑞梅 副所長
個人投入創新藥物傳輸、精準標靶新藥研發,特別在癌症、眼科、中樞神經等疾病開發許多治療新藥,除了將產品授權國內外公司,也利用科技平台服務生技醫藥產業,協助建構生醫產業的供應鏈,帶動公司投入新藥開發。同時也積極透過IADDS、MitoBit Club、公協會等各種平台引進國際新知、培訓產業研發專才,以成為產業找尋優質藥物或解決方案首選團隊。期許能成為具有「國際視野領導者」和「商業價值創造者」!
除了鑽研科技研發及建立制度,也曾在業界擔任專業經理人,帶領公司團隊完成四項新藥的臨床開發及募資公開發行,增加公司的價值。
公餘擔任國際期刊、科技部、新創公司輔導等委員,將創新技術發展成為優質新藥的經歷分享給更多產學研醫的社群,希望過去累積小小的成績能發揮「取之社會、用之社會、回饋社會」的精神!
圖片列表
檔案下載
- 第八屆產創獎專輯 更新最終版 PDF286.26MB,下載45次
- 發布日期:2024/02/05
- 最後更新時間: 2024/04/26
- 點閱次數:195